本报讯 陕西省亏损大户的西安钢铁厂,仅两年时间就跃入全省利税大户行列。何以如此巨大反差,厂长王国永出语不凡地回答说:“原因有多条,让吃苦在先的职工享受在先就是重要一条”。
今年59岁的王国永,1991年8月受命,出任正酝酿“关停”中的西安钢铁厂厂长。面对如麻的难题,这位中专毕业后在工人堆中泡了30多年的“老钢铁”,在同新班子“两眼向内挖潜力,两手向下抓管理”的过程中,形成了“让吃苦在先的工人享受上也要在先”的共识。
为了调动一线职工的积极性,在百废待兴的困境中,新班子硬是先后挤出1500万元,用于改善生产环境,消除事故隐患,杜绝工伤事故,实行安全风险抵押金制度;凡有职工生产、生活的地方,都建立起领导干部负责包干的制度,厂长率先示范;凡内部招工指标,同等条件下甚至创造条件,也要先录用一线职工子女;废除一、二岗工资档,炼钢工人上岗就拿三岗工资;新建的住宅楼,一线职工占不到一半就不准分配;装闭路电视,供热水、暖气,先从工人集中的住宅楼开始,先一线职工,后领导干部。
领导心里有了职工,职工心里就有了工厂,就会产生惊人的物质力量。当年年底,全厂就遏制住亏损,减亏1430万元。1992年底,产钢12万吨,首次达到设计能力,产钢材9.53万吨,实现利税4300万元,创西钢历史29项记录,其中一半以上的技术、质量和经济指标,跃居全国同行业之首。
该厂领导没有浅尝辄止,停步不前。1993年,他们在一线职工“享受在先”上继续作文章。评劳模、选先进生产者,吸收党团员,都优先从一线职工中考虑;推行岗位技能工资,坚决克服酬劳脱节弊端;较大拉开分配档次,在调资比例、住房分配和经济责任上,继续向苦、脏、累、险和责任重大,技术含量高的岗位与部门倾斜。一线主要工种工人,月收入在1000元上下,比厂长多出300多元。他们还从部分没有文凭但有实践经验、又有相应理论水平的职工中评聘技术职称,共评聘31人为中级职称,79人为初级职称;选拨31名优秀工人进入企业中层领导岗位等。这些措施,都极大地激发了一线职工的生产积极性。1993年,西钢的钢产量比上一年又净增2.71万吨,钢材比上一年净增3.44万吨,共实现利税5884万元。 (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