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齐连声郝振宇
倘若以后要写华星无线电器材厂(国有795厂)的厂史,1993年无疑将会增添光彩的一页。新任厂长陈志龙等头头脑脑们在这数百个日日夜夜里,带领主人翁们一举扭转了该厂7年生产连续滑坡的被动局面,结束了企业靠贷款过日子的历史。全年创产值4500万元,实现销售收入3400万元,两者与上年相比均实现了翻番,并实现减亏300万元。在今年的头4个月里,该厂订货、产值又分别达170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60%,保持了去年以来发展的好势头。
今日的华星人是如何从“潦倒”中奋起的呢?
分灶吃饭走向市场
拥有4500名职工的华星厂,在建厂的头20年里曾为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却显得人困马乏。在1986年以后的七载中接连亏损,到1992年底债务累计竟达9000万元。职工工资没有着落,只得流落街头打工……
面对严峻而残酷的现实,省政府在听取电子厅汇报和建议后,批复同意整体关闭华星厂,拟采取先死后生的办法,对原来拖欠的老帐“挂账停息”。政府给华星人设立了一个喘息的港湾,促使他们走出低谷,摆脱困境。
去年元月中旬,曾任窑炉设备分厂厂长、总厂关闭办主任的陈志龙抓住机遇,撑起架势干了起来。从一个工人,成长为团委书记、分厂厂长的陈志龙对华星情况了如指掌。上任伊始,他与新书记郭力在商讨治厂对策时,深深为下属晶体分厂和窑炉分厂的两种现状所震撼。前者曾拥有国内1/3的市场,设备属国内领先,技术人才密集,但由于长期处于“计划”的严格控制,结果越搞市场越小,效益不断下滑;而后者设备落后,人才不多,仅有自己的银行帐号,但他们直接订货,资金回笼周转快,自己找饭吃,竟年创利达200多万元。他们从反思中领悟到,华星厂要搞好搞活,当务之急是转换旧的机制,打破大锅饭,放开被束缚的“老虎”闯市场。
新班子创造了惊人效率。为有效地解决管理体制与市场机制之间的矛盾,他们将原独立的生产单位划分为15个具有二级独立法入资格的分厂。在短短20天里,就办完了工商登记、税务登记、银行开户诸项全部手续。久被束缚的分厂,纷纷伸腰展腿跃入了市场的海洋中。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