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4月28日,年产20万吨连轧钢工地上,打桩机“嗵!嗵!”地将一根根11米长的桩柱深深压进土里,把一个希望正变成现实——这是王国永为西安钢铁厂持续大规模发展而规划的企业“第二步发展曲”的开端。
近期,年增产8万吨钢的二炼分厂连铸达产配套工程——5号30吨电炉和精炼炉投入试生产,仅固定费用一项每年可降低成本1000万元。至此,为西钢发展“第一步曲”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人们实在难以想象只短短的两年多时间,一个昔日已频临倒闭的企业会奇迹般地“死而复生”,在省内外和全国冶金行业中声誉鹊起,由陕西第一亏损大户跃为全省利税大户。
1991年8月8日,正是冶金行业最为窘迫的关头,整个钢材市场十分冷清萧条。这位有着36年丰富经验,年已56岁的“老冶金”毅然告别了略阳钢铁厂党委书记的办公桌,撇下一家老小,随身带着几件换洗衣服就和由省冶金厅新组成的西钢新领导班子,跨进了西钢厂的大门。
当时,亲朋诸友无不为他捏着一把汗:他接手的西钢已累计亏损7350万元,在全国56家地方骨干钢铁企业中排名在50名之后,企业内职工人心涣散,以至有人认为:西钢如同一块“盐碱地”,再改造也长不出“好庄稼”来!
王国永不信这个邪。他认定,历史给了自己一个机会,他决心从自己做起和同事、职工们一起改写西钢连年亏损的历史。
一连几天,王国永默不作声“泡”在车间,寻找启动企业正常运转的契机。月平均亏损320万元是压在全厂人心上的“大山”,他为此食无味,夜不成寐。针对困挠企业生存的优钢生产质量不过关,每产一吨优钢,倒赔750元的现状,他进厂第三天就果断地停止了再生产,堵住了4年累计亏损881万元的经济“大窟窿”。之后,他又广开言路,共同号脉,为掘兴企业开立了一张张“药方”:
——自力更生,进行二轧车间螺纹钢及100②连铸坯一火成材技术改造;
——制定以“提质降耗保安全、稳产高产创效益”为生产经营总方针;以“两眼向内挖潜力,两手向下抓管理”的指导思想;
——推行以安全质量、成本为导向的经济责任制,实施以经济责任制为主体、以科技效益和现代化管理效益承包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承包制。
此举果然奏效,只用45天就将原二轧线材生产线改造为螺纹钢生产线,月产量由3000吨猛增到5000吨以上,投产当月即创效益25万元,年创效益500多万元不到30天完工的100方连铸还一次成材,技改使月产钢材提高1000吨以上,年创效益1200万元。随后相继实施的20多项“短、平、快”技术改造项目,使钢、钢材月产量双双突破万吨大关,年创经济效益4000多万元。螺纹钢产品形成系列化、达到8个品种规格,成为西北地区唯一的螺纹钢专业生产厂家,产品远销全国21个省、区和65个城市。使一个生产经营举步维艰的“烂摊子”在第二年扭亏为盈后,1993年又更上一层楼实现利税5884万元。为此,王国永所付出的不仅仅是心血,更重要的是一个企业家的眼光和胆略。
1992年下半年以后,钢材市场正值旺期,王国永审时度势,就提出了:“市场越紧俏,抓产品质景越不能放松,涨潮要防落潮时……”他不止一次在会上唠叨:“质量、安全、成本、废钢(即电炉炼钢的主要原材料)是我们经营管理的永恒主题。”为此,他花大气力整顿了全厂47个质量控制点,先后开展了工艺纪律整顿季活动和声势浩大的贯彻工艺规程季活动,建立起以原材料入厂到成品出厂生产经营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使质量意识深入人心,收到了显著成效。
1991年8月王国永来西钢以前,冶金部考核的39项经济指标中西钢没有一项达到平均水平,而现在已有24项达到或超过全国同类企业平均水平,其中电炉冶炼电耗、电极消耗、连铸坯合格率等技术指标进入前三名;螺纹钢在’93全国统检中受到省上通报表扬,实物质量受到全国“质量万里行”的好评。
同是一样天,同是一块地,同是一拨人,但昔日在困境中“煎熬”的西钢却被欣欣向荣的景象所替代,职工收入也“芝麻开花节节高”。1992年人均收入3150元,1993年人均收入4778元,1994年人均收入为达到7000元;800多户职工用上了液化气,500户职工乔迁新居,家属区装上了暖气,单身宿舍有了电风扇…
可王国永办公桌上用的东西是别人替他从在略钢当党委书记的办公室里收拾回来的;去年分新房,他提出自己不调,今年研究建房方案,他否决多建几套三室一厅好让他调房的提议,要求多建二室一厅让更多的职工有房住;有关部门出于工作需要提出给他买台移动电话机,他不要,说厂里还不富裕……
王国永要的不是这些,而是在“九五”初期,把西安钢铁厂建成一个年产钢50~60万吨、钢材45~55万吨的短流程中型钢材生产企业。他说:只有不断地发展,才能更好地生存。为实现这一目标,他正夜以继日,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激励自己在人生的夕阳中拉满奋斗不息的强弓。
(伍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