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诗人说:戴着脚镣跳舞,是一种艺术,关键在于戴着脚镣,否则,人人都会跳舞。艺术毕竟是艺术,在现实中其实是一种负担,一种受罪。拿企业来说,如果戴着脚镣迈步市场,脚步沉重,更难于在市场上驰骋飞翔。
现在企业身上有许多包袱,公费医疗就是其中之一。如何卸下这只包袱,减轻企业负担,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许多企业决策者大胆探寻着、试点着,推出一个个改革方案。
(一)
众所周知,企业在长期的计划经济时期积累的沉疴还没有彻底痊愈,就被匆匆推向市场,像一个蜗牛,无论奋斗的触角怎样伸展,蠕动的足迹怎样伸延,背上总是负着沉重的硬壳。尤其对纺织企业来说,建厂年代久远,人员过多,退休人员比例过大,加之近几年生产成本逐年增长,企业自我积累少,效益下滑,亏损面大,医药价格猛涨,医疗开资增大,企业难于承受。更严重的,多年公费医疗滋生着许多弊端:其一,小病大养,加重医疗负担。其二,一人看病,全家吃药。其三,有些职工为了歇工开一张病假条而去看病,假条开到手,药随手扔向路旁,浪费大。其四,买药花钱不心痛,反正不让自己掏腰包,特别是补药开个没完。有些把生活用品、化妆品等都开成买药看病发票,拿回厂里让报销……西安一家纺织厂,一次女工在搬宿舍时,清洁工从楼下扫出两架子车扔掉的药,有些药还是整瓶整盒装着,根本就没打开过。
据调查,大部分企业在医疗制度改革中的做法是:企业贴点,职工掏点,职工医院面向社会开放收点。然而,万事开头难。职工中多年形成的“吃着企业饭,跟着企业干,得了病就的企业看”的传统观念还没有改变,一下子要彻底迈开大步进行医疗改革困难较多,甚至会引起“后院起火”。西安一家纺织企业去年从3月份开始将实行药费包干到个人,2月份出现职工大量看病开药热,一个月开出的药费达6万余元,是过去一个季度的医疗费!而到了3月份的第一天,医院门可罗雀,反而没有一个人来看病。
(二)
新的医疗改革制度实行后,部分缓解了企业医疗费用,但仅仅只是杯水车薪,在新的形势下,企业在公费医疗面前仍然呻吟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重新摇动着企业这一敏感的神经。去年以来,笔者走访了陕西西安、宝鸡、咸阳等几个市的纺织企业,从座谈中感到,改革后的企业医疗制度,仍然举步艰难,问题多。
问题一:企业难负。纺织企业近年来大部分效益滑坡,掉进低谷,原来的医疗费不但不够,而且随着药价的猛涨而直线上升。时下‘下海’人增多,许多企业职工没到退休年龄就找个理由退了,而去外面搞第二职业,累下一身病回到厂里,还要厂里给付药费。企业好像一个保姆,每个职工的生、老、病问题都得管。
问题二:医院难办。现在企业职工医院尽管纳入改革的轨道,但还处在计划经济时期,变化不大,由于每年医疗费用按计划支付,吃的是“大锅药”,职工医院在医疗费用上紧缩了又紧缩,但还是捉襟见肘,日子很不好过。西安纺织城一家纺织医院的院长说:“实行医疗改革后,我们厂职工按年龄支付10%与15%医疗费用,加上职工医院向社会开放,通过全费医疗收入一部分,这样多少使医院医疗费用比以往要稍微好转。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现在的药品价格比过去10倍20倍的增长,一般价格低的药,制药厂大部分停止了生产,都把目光放在价格高的新药上,职工医院费用太紧,有些药已用了还没有给人家付钱,搞得欠外面一屁股帐,再去订购药都成问题。”
问题三:有病难看。新的医疗改革制度实行后,企业内年轻人感到无所谓;中年人感到承受力还可以;老年人感到就有点难了。其实经常去医院看病的大部分是离退休老职工,而这些人看病的次数反而少起来。咸阳一家纺织厂一位退休老工人在座谈时说:“我过去风里雨里连续加班,拼着命干,累得出血昏倒也没歇过一天班,到老竟落了一身病。如今企业实行医疗改革,我自己需负担10%的费用,有些药厂里没有,让到外面按量购买,还需负担20%的费用,我的退休金本来就不多,一个月下来也够我受的。再说,有个头痛脑热,过去半个小时就看毕,现在却要排队、挂号、划价、核算、交费,才能领药,并且不在一块儿,需要折腾大半天,费事费人。另外,职工医院里面向社会收全费病人,重心偏离,对职工看病责任心淡了,职工去看病,病情还没说完,处方已开好。”
改革是艰难的。特别是企业中每个职工关心的医疗制度的改革。随着企业内部改革的深入,企业医疗制度改革势在必行。企业在医疗改革中,一方面要从制度上严格制约,杜绝浪费,另一方面要大面积搞好医疗保健工作,大力开展文体活动,要多关心老职工,特别是离退休职工,他们为企业昨日的辉煌贡献了大半生,要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才能稳定职工的情绪,培养积极向上的敬业精神。只有不断探寻,积极借鉴成功的经验和办法,逐步深化、逐步推进企业医疗制度改革,企业才能最终卸掉这一历史包袱,才能轻摇双翅飞。
何日轻摇双翅飞?企业在苦苦地等待着…… (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