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毛杉
记者去农
田准备拍拖拉机
耕地的镜头,只顾埋头对焦距,结果被“铁牛翻进土里……”
这是小学生赵安在作文本上讲的故事。
老师和当老师的父亲都用“审讯”的口气问他“这是你写的吗?”
这真的是赵安写的,虽然幼稚而荒诞,但却显示了他幽默的赋性。
40年后,在被戏剧界誉为“小品之乡”的陕西小品艺坛上,西安铁路分局始终走在最前列,保持着常胜不败的纪录。而这支队伍的“先行官”当属赵安。
早在1986年,陕西的喜剧小品刚刚春笋破土,集编、导、演为一身的赵安便一鸣惊人。在陕西省首届电视小品表演赛中,赵安的《广告市场》夺得一等奖,《四二一综合症》获二等奖,《盖印章》《红灯停》分获三等奖,一人连中四元,从而奠定了他在陕西小品界的位置。在以后的七、八年间,赵安以旺盛的创作激情,先后向观众奉献出60多个小品,其中25个获得各种大奖。难怪戏剧界称其为陕西小品的“获奖专业户”。
1961年,16岁的赵安走出中学校门,加入了铁路工人的行列。赵安是“跑车”的。在西安客运段,跟着绿色长龙奔跑了20多年。直到1985年才调至西铁分局工会搞群众文化工作。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自学成材的道路上,赵安付出了多少辛勤的汗水啊!
他自幼就对戏剧艺术如醉如痴。参加工作后,正值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每月他只有24元的工资除了吃饭,所剩无几。他将这剩下的一点钱,全部用来看戏、看电影。不是为了消遣,他是要从中吸取艺术的养份。
赵安终于登上了职工业余舞台,在这里,他说相声、演对口词、小话剧、数来宝、唱歌跳舞,业余舞台上的“十八般武器”他都练过。他成了西铁局职工舞台上的名角儿。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赵安不满足了。他觉得自己太浅薄,缺乏艺术修养。于是,他决心潜入艺术之海,丰富自己的艺术底蕴。他利用一切机会,搜集艺术理论书籍、先后苦读了《演戏艺术讲话》《演员艺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等数百本中外文艺理论名著,又订了十几种有关表演艺术的期刊。在艺术的海洋,他贪婪地吸取营养,不断地丰富自己。1987年,他获得了陕西省总工会颁发的自学成才证书,1989年他又被选入全国总工会编的《中国职工自学成才者辞典》。
卅多年来,赵安边学习,边实践,先后参加了大型话剧《张思德》《不平静的海滨》豫剧《朝阳沟》芭蕾舞剧《白毛女》的演出,他的表演曾一次次地在职工中引起“轰动效应”。在此期间,他还创作了大量的文艺节目。
从第一次在小品舞台上亮相,并且一鸣惊人之后,赵安将主攻方向放在了小品的编、导演上。不仅作品丰盛,而且不断地探索小品的艺术风格,开拓新的路子,他创作的哲理小品《肉夹馍》曾轰动一时,而他的《百个纪念吧》则以抒情小品的形式引人瞩目。1990年,他又独具匠心地推出一个新的形式,单人小品。专家们惊喜地说:赵安的单人小品《电话》,是一个大胆地尝试,对小品趋向“大品”的时髦倾向无疑是一种校正和反拨在这篇短文结束时,笔者想引用著名喜剧理论家陈孝英先生在《开陕西小品艺术风气之先——评赵安的小品创作》一文中的结束语作为本文的结束语。他说:
“凡开风气之先者,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