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
生产一线工人是企业经济效益的直接创造者,本应在政治上受到人们的尊重,在经济上多得到些实惠,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他们在诸多方面远远不能和别人相比,心灵的天平出现了严重的倾斜,导致出现了一线工人向后勤滑坡的现象。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分配上吃大锅饭多。拿调级来说,各单位采用的大都是按年限“齐步走”的方法,很少考虑工人的劳动强度和贡献,同期进厂的工人和辅助岗位的工人工资相同,他们的积极性受到挫折,一些刚到40的工人就纷纷找门路提前退休,致使一些关键重要工序出现“断层”。
二、生活费没有保障的多。在一些效益差的单位,由于工厂缺少生产资金或任务不足,轮流休息或待岗的必定是生产工人。有的只发40元左右的生活费,还规定每天要按时报到2次。条件好些的单位发70%左右工资,由于物价上涨,仅有的一点生活费难以维持生活,工人生活水平下降,心理很不平衡。
三、头上的“紧箍咒”多。辅助工人和干部每天只要出勤,工资和奖金可以说是“旱涝保收”。生产工人则不同,他们有工时考核,质量指标,设备保养等“紧箍咒”卡着,哪项完不成都要扣钱,此外,在劳动纪律上,工作时间离开岗位出生产区要登记、办出门证,而辅助工和干部可以公私兼顾,比较方便。
四、工作中求人看脸的多。生产工人要完成一项任务或产品,离不开检验、工具、材料、修理等工种的通力合作。但由于有的辅助工素质差,让他配合时要看他高兴不高兴,生产工人为工作的事要求人看脸。
五、劳保用品不能及时发的多。穿戴劳保用品是工人进行安全生产的保障,但在一些效益不好的单位,以没钱为借口,少发和不发劳保用品,有些生产工人为了工作,只得从家里拿来使用。
以上诸多问题,在不少单位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严重影响了工人的劳动积极性。希望有关领导在当前机制转换中,采取措施,给予改进,少一些“五多”现象,真正让生产工人心情愉快地工作,以便为工厂创造出更多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