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超耘
乾陵有两通有名的碑子,一通是武则天为其丈夫高宗李治立的颂功碑;一通是她为自己立的无字碑,两通同时竖起的石碑,一通写得满满荡荡,一通则片语全无,二者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于是,武氏何以要立无字碑,就成为千古以来难以解开的谜了。
因为这通无字碑在唐代典籍上无任何文字记载,故后人的诠释都是凭分析和猜想。这当中,比较流行的说法有二。其一,武氏打算为自己树碑,命群臣和天下才子书写碑文,可“应征稿件”中没有一篇中意,便只好立通无字碑,取“文字不足叙其功”之义。其二,武氏觉得自己一生虽伟大无比,却经常遭受一些人的反对,便决定碑上不写字,千秋功过,留待后人去评说。
我曾多次去过乾陵,对无字碑无字之谜颇感兴趣,联系则天皇帝一生的所作所为,觉得流行的两种说法都不很符合情理。一、武氏时,唐正在兴盛,閤朝大臣和天下才子,不可能连一篇歌功颂德的文章都写不了。二、留待后人评说,也似难以成立。武氏一生,聪明绝顶,十分清楚文字和文章的巨大作用。没有文字记载,后人根据什么评说:一代天骄的武则天,不会连这个常识都不懂。
那么,武则天为什么要立一通无字碑呢?愚以为,那是她一生反潮流性格的反映,是她和潮流大胆作对的产物,其反对的矛头,首先是针对以男权为中心的准则、规范和道德的。
一、她本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小老婆,14岁便因姿色佳美而进宫当才人。然当李世民尚健在时就看上了他的儿子李治。李世民死后,作为一名尼姑,她又大胆地嫁给李治,这不是反潮流是什么?司马光《资治通鉴》如是说:“上之为太子也,入侍太宗,见才人武氏而悦之。太宗崩,武氏随众感业寺为尼。忌日,上诣寺行香,见之,武氏泣,上亦泣。”这就充分说明,远在李世民未死前,她就爱上了李治。不然,她们为何要对泣?
二、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男人可以妻妾成群,女人却要“三从四德”。可武则天却偏偏要违犯这个天条,高宗李治死后,偏偏要搞个一妻多夫。如果我们不带偏见看问题,就会发现,这种悖于伦常的做法是真真正正向潮流的挑战。
三、她本名武照,照字,是有汉字以来就那么写的,早已约定俗成。可她偏要反这个潮流,自造并颁行了一个“曌”字,取日月当空、恩泽万民之意。改照为曌,今天看起来,很有点形而上学的味道,可在一千多年前的彼时,她的那种叛逆性格,却显得十分率真和可爱。
四、最能说明问题的还是她的称帝。中国历史上女人弄权的所在多有,如汉代的吕雉和清代的慈禧,但谁也没有敢公然面南称帝。可唯独这个武则天特别,他不但称了帝,还要改国号日周,这种坚决而彻底的反潮流精神,几千年来还找不到第二位,真可以说千古独步了。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圣历二年(公元698年)在她称帝十六年之后,又毅然把早废了的儿子李显立为太子,并赐姓武。中国人习惯从父姓,可一千多年前公开叫儿子从自己姓的,也只有一个武则天。这,又是一个十足的反潮流。
综上所述,不佞认为,武则天的立无字碑,正是她反潮流性格的一种反映。或问,既然如此,她为什么要给李治的碑子上写满碑文呢?这只能证明武则天豁达、开通。从这点讲,武则天是很爱她的丈夫的,正因为爱,才尊重丈夫的习惯,不把自己的一套强加给他在天之灵。这样,也只有这样,才留下这个千古难解之谜——东西相对两通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