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粒粒皆辛苦

——关于粮食的思考(大型调查报告)

2023年10月12日

文/筱李·稼篝

粮荒,威胁着人类社会

我们这个星球显然变得陌生了。曾经被人类奉为上帝的大自然,对它的子民们戕害生态的轻率行为作出了激烈的反应。南极上空的大气臭氧层出现了可怕的空洞,蜂涌而入的紫外光所产生的“温室效应”,已造成了世界范围的灾难性气候。穷困的北部非洲被连续数年的干旱折腾得奄奄一息:土壤沙化,耕地皱裂,蝗虫肆虐,长河断流,再加上连年战乱,在南斯拉夫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几乎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老人儿童被饥饿夺去生命……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1987年世界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减产4%,1988年则为17.3亿吨,比减产的1987年又减产3.8%。到1989年3月底,全球粮食储备将减少到2.51倍,仅够54天的供应。世界必须在明年净增粮食2.2亿吨,才能达到最低的库存安全线。

紧随着粮食匮乏而来的是世界市场上的粮价猛涨;

这样的涨价幅度,是第一世界许多缺粮国难以承受而又不得不承受的现实。

新华社罗马1994年3月25日消息:联合国粮农组织最近发表报告说,目前世界上有45个国家,其中30个为非洲国家的粮食安全出现危急或处于低水平状态。

该组织向联合国大会提交的报告,1993年世界粮食产量比1992年减少百分之五,为18.73亿吨,在被调查的93个发展中国家中,有四分之三的国家因内部战乱、自然灾害等因素,其1993年的粮食产量比1992年有所减少。报告还列举了1991年至1993年间粮食安全出现危急的中非共和国、海地、阿富汗和莫桑比克等15个国家,以及粮食安全处于低水平的伊拉克、刚果、印度等30个国家。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最近的一份报告又指出,今年世界粮食产量大约下降4%,至少20个发展中国家明年将面临严重粮食短缺。

报告指出,由于今年粮食减产,储备将会减少,为了避免储备降低到安全线以下,1994年的粮食生产至少要增加6000万吨,否则,将对世界市场谷物价格,以及粮食安全前景等产生严重的后果。

世界上仅发展中国家就有7.9亿人长期处于营养不良状况。近20亿人属于“隐性饥饿”状态。

——粮荒,正在残酷地威胁着世界万物之灵的人类。

中国农业,基础的“贫血症”

八十年代,中国以惊人的速度,初步解决了十一亿人的温饱问题,令世人瞩目;但是随着改革进一步深化,在九十年代的中国,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却患上了严重的“贫血症”,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国家每年拿出几十亿资金用于农业开发,这些钱的使用情况如何?国家审计署1993年初曾对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7.4亿元农用资金进行了审计,结果表明,大量资金滞留在省、地两级,县级财政用于农业资金明显减少。

据10个省区统计,1991年中央财政共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资金7.06亿元,到1991年底,有3.23亿元没有下拨到县,占45.8%,其中滞留在省、地两级财政的资金分别为2.57亿元和6600多万元。据11个县(市)的统计,因1100万元资金没有拨付到位,致使4.5万亩开荒,2000亩草场改良,2.3万亩大棚育秧、112座桥、涵、闸,234眼机电井,408台套农机具和900头种畜设置项目没有完成。

审计部门还发现,一些地方政府的主管部门挤占挪用农业资金。共查出这类违纪资金75万多元,占审计总金额的4.4%。

与此同时,农副产品收购贷款被挤占挪用的现象也比比皆是。据中国农业银行公布的数据表明,他们去年曾对山东、江苏、河南、安徽、江西、湖北等10个农副产品生产省在农业银行开户的收购企业的收购贷款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992年未收购贷款余额1234.4亿元,被挤占挪用435.1亿元,占贷款的35%。其中财政挂帐占183.5亿元,占14.9%;收购企业挪作他用140.8亿元,占11.4%。

仅山西省农业银行截至1992年底,全省本应用于农业而转入非农业的资金达30亿元左右,约占当年农行和信用社存款余额的六分之一。

据悉,甘肃省1991年全省的农业资金有36%不到位,1992年又有32%的资金不到位,达1.259亿元。

1986年,江西大旱,受灾面积达1000万亩以上,其中开裂发白的耕地有数百万亩。然而,正是7、8月间,急需水利设施发挥效益的时候,“江西日报”却向读者描绘了宜春地区的骨干水利设施袁惠渠被破坏后的惨状:堤旁数以万计的油桐和柽柳已被砍光,堤内堤外立起了数以百计的砖瓦窖,脸色黑黝的农民在挖土烧砖瓦。堤面已成了当地人开荒种菜、铲草积肥的好去处,150多公里长的南北两条干渠,渠堤变形,千疮百孔,泥沙淤塞,塌方塌坡数十处,几十座小型闸门被撬窃,600多个分水管口已随意开挖到1150个,“上游水汪汪,下游旱死秧”,还有人在渠内炸鱼。灌渠流经的新干县三湖镇的大部水田已无法灌溉,清江县洲上乡由于渠水无法进入,大批水田已改为旱地,原来3米多深的渠道已被夷为平地……

这就是60年代投资1000多万元,受益面积达30多万亩耕地的袁惠渠!类似袁惠渠的遭遇,在全国许多地区已屡见不鲜了。据统计,自1980年以来,由于水利投资大量削减,到1987年,农田灌溉面积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净减1400万亩。

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国家投向农副产品收购和农业生产的资金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农村资金通过各种集资流向非农产业领域的现象都相当普遍。1992年下半年到1993年上半年,热遍全中国的恐怕非“集资”莫属了,对农业来说,这种社会集资简直是釜底抽薪,仅此一项,全国农村每年就有近千亿元资金流入非农业。

工农业生产品“剪刀差”继续拉大,使得农村资金流向城市的进程加快。这几年,农用生资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据农业部门调查,每亩耕地生产的平均费用已由十几元上升到百元以上。这种状态导致农民收入减少,种粮积极性下降,加速了农民持币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

农民负担过重,占用了生产性资金的投入。据农业部在29个省份的调查,近两年我国农民人均承担的各种社会费用已占农民人均收入10%以上。

“白条子”、“绿条子”等不合理现象使农村资金被占用。据调查匡算,1992年在农民担负上百亿元“白条子”之时,邮政部又欠下外出打工农民的汇款(即“绿条子”)近百亿元。去年以来,中央和各级政府狠抓了这一问题,虽然在多数地方已基本解决,但如何根本解决,仍需要做大量工作。

农业投资被挪用,农业投入的短期行为正在引起难以估量的后患:水利设施严重失修,砍伐山林成风,土壤沙化,耕地板结,生态遭到破坏……这些都是摆在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之前的重大问题。

丰收带来的困惑

●一笔越算越蚀本的帐

粮价涨落近年已成为大街小巷、集贸市场、民居农舍的敏感话题。

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多年来,我国可供种粮的良田越来越少,而人口数量愈见看涨。同时,工农产品剪刀差早已有之且裂缝越发拉大。种田划不来,弃田抛荒,务工经商者日渐增多。拿什么样的杠杆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呢?

让我们来看看江西省永修县滩溪乡一位叫钱永松的农民,对他去年每亩早稻的投入所作的结算:

种子5斤,每斤3.30元,计16.50元;

尿素40斤,每斤0.60元,计24元;

碳氨60斤,12元;钾肥20斤,7.50元;磷肥50斤,8元;

耕牛(以租用计),10元;

钾氨磷(农药)半斤,9元;

水草4元;柴油10元;农膜15元;

交税粮34斤,计5.10元

合计:121.10元

以亩产800斤稻谷计,按合同订购可卖得136.70元。从表面上看来,似乎每亩可盈利15元多一点。但这笔帐中还有几宗支出没列上去。首先是摊派,如今降落到农民头上的摊派名目可列出30项之多。粮食生产的周期长,随时可能受气候变化及病虫害影响。况且劳动力风里雨里,烈日底下的操作,尚未打入成本,还有屡见不鲜假化肥、假农药事件

……

据产粮大省江西某县一个调查队的调查资料表明,粮农每生产50公斤稻谷,就要投入34元以上(劳动力除外),如按合同订价收购,50公斤稻谷只能卖27.09元,农民反要倒贴7元钱。种粮明明越种越亏,你说,谁还积极得起来?

时下农村有这样几句顺口溜:滑头滑脑经商,有头有脑办厂,犟头犟脑栽树,呆头呆脑种粮。这种说法,一点也不夸张。

1斤尿素=3斤米 1斤柴油=2斤谷 1根冰棒>1斤谷

看起来有点象天方夜潭:1斤粮食居然卖不到1根冰棒的价。

然而,这却是不折不扣的现实。

同时,与种粮比较,栽植经济作物周期短,风险小,投入小,农民何乐而不为?工农产品比价扭曲,农产品内部比价扭曲,必然影响到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归根结缔,是粮食还未取得其应有的商品地位,价格与价值严重偏离,而且长期不加以调整,以致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物价的恶性循环。

●市场在给我们上课

1993年我国粮食普遍丰收,总产量达历史最高水平,国家计划收购入库量与上年周期持平,粮食库存充裕,保持在安全线以上。这样一种喜悦的局面,怎么会出现粮价上涨呢?是不是市场在有意与我们过不去?

某食品加工企业,准备1993年利润再上一个新台阶。可是到了年底,不仅没有利润,反而亏损30多万元。问起原因,企业领导人无可奈何地说,不是我们无能,而是无原料。去年粮食是卖方市场,农民兄弟把粮食送到厂里,就可以加工,即是办手续,也是打个白条,不愁没有原料。今年不同了,粮食是买方市场,不仅要现钱,而且一天一个价,原料不足只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说日子难过的,还是那些工薪阶层。好不容易月底才领回工资,而粮价却又上扬了几许。

务工经商,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气象,也的确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了出路,为卖粮难的农民兄弟解除了忧愁。然而,就在这大好事的背后,却潜伏着令人不安的因素。去年以来,各地身强力壮者外出务工经商,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是妇女、儿童和老人。城镇人口急剧增加,粮食供求矛盾越来越突出。过去不屑一顾的粮食,如今却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为了稳定大局,安定团结,国家只好采取应急措施:动用国库,抛售粮食、平抑粮价……

其实,就是在卖粮难的日子里,粮食部门的日子也是不好过的。谁叫他们承担淡贮旺供的责任呢?为了把农民手中的粮食收贮起来,他们不得不把库存的粮食亏本卖出去,贷款回收收购新粮以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粮价大规模回升后,农民又不愿意把合同定购粮卖给他们,有的地方粮仓又空着。粮食部门是企业,自负盈亏。过去亏了,总得赚回来。如今粮价上涨,正是他们赚钱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不是要抓住机遇吗?这不是机遇又是什么呢?要是哄抬一下,不是利润更可观吗?于是,哄抬粮价的热潮悄悄兴起。

别看粮贩们个人手中的粮食不多,但他们既可以偷税,又可以漏费,还不负担粮食系统退休职工的工资,粮食职工经营粮食毛利在10%以上才敢干,而粮贩们毛利在3%就可以了。既然如此,你粮食职工敢炒,我粮贩为何不敢?于是乎,他们也投入到哄抬粮价的洪流中去。就这样,你抬过去,我炒过来,粮价自然上升。农民既没有沾上光,市民的负担却加重了,给政府也造成了不少的困难。

惊人的挥霍与浪费

中国有十一亿人中,有十一亿张嘴。人们常说“一人省一点,天大的灾也渡过去了。”然而这句话的反命题却是“一人浪费一点,天大的灾也招来了。”

“浪费是极大的犯罪!”但是法律没有能力为这种犯罪量刑,而经济发展和体制缺陷却联手为这种犯罪铺垫起一条畅通的路。

哈尔滨目前有各种经营性质的餐厅酒家饭店、旅店、招待所、单位食堂等近1万家左右,每天就要倾倒的剩饭菜达50万公斤,价值人民币百万元。附近的农民赶着毛驴,蹬着三轮车将剩饭菜拉回家作猪饲料。其中有一个姓叶的农民,他用12家食堂饭店的剩饭菜喂了50头猪。

南方某市一家有几千人就餐的大企业食堂常年在洗碗池旁放着几个很大的泔水桶,每天桶内雪白的米饭与馒头等都在10公斤以上。但这仅是就餐人员浪费的一部,绝大多数的人是端着饭盒边走边吃或端回宿舍楼去吃。10多幢单身职工大楼,共有50个左右的楼层,计算下来,这个食堂每天浪费的食物不会低于200公斤,一年下来,累计浪费粮食7万至8万公斤的惊人数目。

北京人,每天仅几百家高级饮食单位就要倒掉10多吨的美味佳肴。

深圳市附近的许多农民喂猪已是用大米、面粉等细粮作饲料。

据有关方面统计,全国每年从餐桌上浪费的粮食达到30亿公斤。由于我国在粮食生产、管理、储存、运输、加工、使用等方面的技术条件落后,也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从其生产直到销售的整个过程中,某些环节的数量动辄就在亿公斤以上,整个浪费约达占总产量的10%以上。之外,如:酿酒,全国几万家大大小小酒厂,每年用粮已达125亿公斤。养狗:全国有1亿多条狗,每年耗粮170多亿公斤。鼠害:全国近5000万只老鼠,每年偷粮1亿多公斤。另外,全国还有1/4以上的粮食被加工成各类饲料。

在大路小道上,有多少被抛洒的粮食,在家庭的小饭桌上,有多少被丢弃的残羹剩饭?中国有5.7亿城镇人口,以平均每户3.5个人计算,大约有1.6亿家庭,如果每个家庭一天浪费1两粮食,那么,全国城镇一天就会浪费8213吨粮食,大约是5.5万人口一年的口粮(按平均每人每年消费150公斤计算)。

走进大大小小的饭馆、餐厅、饭店、宾馆……在这里,浪费是一种体面,一种自豪,在这里,“革命就是请客吃饭”,在这里,吃的原则就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酒不厌醇,量不厌大”。于是从普遍的时新蔬菜、米饭、馒头,到燕窝、鱼翅、熊掌、毒蛇都会在一瞬间从餐桌扫进泔水桶。有人估计仅北京一地一年倒掉的美味佳肴、残羹剩饭价值达30亿人民币,那么试问全国447个市,1919个县会是多少呢?有好事者估算,全国单单只是“酒席桌上的浪费”就已达到一年410亿人民币!

如果我们把所有的饭桌拼成一张巨大无比的餐桌,那么为这巨大的餐桌,巨大的浪费做背景的又是什么呢?是贫困!目前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生活费收入仅有1387元,农村平均每人全年纯收入仅有600多元。全国还有18个老、少、边、穷地区(包括640个县,总面积400万平方公里)的人民温饱问题没有完全解决。我们的经济还很落后,财政空虚,教育、卫生、交通、邮电都急待发展。总之我们还是一个穷国,还没有资格挥霍,但是我们却做了自己的蛀虫。难道真的像有的老外所说的:“中国是最大的贫困国,也是最大的浪费国”吗?

加强农业的问题迫在眉捷

虽然随着全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明显加快,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农业上也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但从深层次看,在农业和农村经济进一步增长的背后,一些长期制约、影响农业和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协商发展的深层次因素并没有消除,并且还会不断的出现新的矛盾。在粮棉价格和购销体制改革把农业和农民进一步推向市场的同时,对农民利益缺乏相应的保护措施;农业系统办实体的初衷是为了弥补国家事业费的不足,增强综合服务的实力,但在有些地方却成为地方政府对农业机构“断奶”、“断皇粮”的依据;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膨胀,导致农民负担有增无减;在各地大办特区、开发区、保税区的热朝中,农业面临着资源双向外流的趋势。农业的基础地位受到冲击。

由此可见,切实重视和加强农业问题已经是迫在眉捷了,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中央最近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农业的措施,必须得到切实的实施。

狗年伊始,“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已形成各级政府、决策层的最强音、从中央到地方似乎都意识农业这块大地盘,已经成为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稳定的重中之重。请听听来自中国最高决策层的声音

1994年元旦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就“张榜”安民:增加有效供给,稳定农民收入,和盘推出1994年农业整体改革目标和思路;粮食播种面积保持16.5亿亩,力争产量达到4.5亿吨;农民人均纯收入再增加5%,政策性贷款用于农业良种和先进技术的研究开发,其重要措施之一就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发展乡镇企业。紧接着,农业部又派出了300名干部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百县万户”调查,了解农业和农村经济情况,农村政策贯彻落实情况、广大农民和基层于部的心声和要求,为党中央和国务院制定农业和农村政策提供第一手材料。

2月25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粮食产销政策发布及定货会上,李鹏总理高屋建瓴地强调,要建立中央和省两级粮食调控体系,要坚持购粮合同制,要建立粮食风险调节基金,粮食在任何时候都是基础的基础,各级政府要真正把它作为头等大事抓紧抓好。

3月4日,江泽民又在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也是关系社会稳定的战略物资,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必须始终密切关注粮食这个关系全局的大问题。不论什么地方,粮食都要保持三个稳定,即稳定面积、稳定产量、稳定库存;两个平衡,即总量平衡、地区平衡。

1994年3月10日,中外都为之关注的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开幕,李鹏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引来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在确保乡镇企业持续增长,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时,这位共和国的父母官激动地说:适当提高粮食收购价和棉定购价,支持农用工业发展,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管理;增加中央和地方对农业的投入,鼓励并引导集体和农民增加投入,加强农业基本建设和综合开发;完善国家粮食储备体系,建立粮食风险基金,保持粮食市场的稳定;在稳定粮食棉花种植面积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基础上,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多种经营,……

由此可见,切实重视和加强农业问题已经迫在眉捷了,农业的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这是中央的重大决策,也是十一亿人民的共同心声。

(图 柳影 雷鸣)

上篇:没有了
下篇:大胡子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94/7/1994072603-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4-07/26/294035.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