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梅七线上一首歌

2023年10月12日

周玉琴

这是黄土地上一列不太为人知晓的普通客车。它似一条绿色的长龙,在渭北奔驰着,把一串串跳跃的绿色音符和满腔炽热的爱,悄悄地撒落在锃亮的钢轨上……

去年12月21日的梅家坪车站,一个银色的世界。

“我的孩子在车上啊,孩儿哇……”这个漏乘的妇女不顾一切地向列车扑去,站台服务员将她拦住。此时,娘在车下叫,孩子在车上哭……列车长李金科接到无线电话通知,立即同列车员刘美华在车厢里查找,他们挤过一节节车厢,一一寻问检查,最后终于在7号车厢找到了孩子和行李。李金科紧紧地抱着哭闹的孩子,不停地安慰着。他要让这个两岁的孩子在与母亲分离的这段时间里得到更多的爱……列车员李红送来了开水;梁海峰送来了孩子喜欢吃的糖果;李朝青帮助照看四件行李。孩子终于不哭了。18时11分,565次列车到达安沟车站。车站站长张建波已在站台等候,李金科将孩子和行李交给站长。这时,孩子的母亲在梅家坪车站的帮助下,也乘轨道车赶到此站,母子紧紧相抱在了一起。

多年来,她们究竟做了多少类似这样的事情呢?谁也说不清。慢车不慢待,这是梅家坪中心站担当乘务的565次旅客列车的服务宗旨。

梅家坪中心站,这个地处渭北高原的行车站段,1984年5月承担了这趟慢车管理和短途客运任务。车辆和设备都是从长途车上退役下来的。这些陈旧的车体,加之蒸气机牵引,一个往返96个隧道,车体就变了颜色,过去人们称它“黑老虎”。为了改变列车卫生面貌,565/6次列车乘务员牺牲休息时间,硬是用去污粉,洗涤剂,一把刷子,一块抹布一点一点擦拭干净,使整个车厢呈现本色,地板无垢,厕所无腥臭……

前河镇到梅家坪,每天只有565/566列车住脚,山区职工家属孩子们就医、通勤、上学、买粮买菜都靠这趟慢车。八月的梅七,炎炎的烈日仿佛要燃烧大山。吕渠河车站的职工望着蓄水池而犯愁。“送水来了!”每当565次列车进站,人们不约而同地向列车奔去。一桶桶清凉甘甜的水送到了小站人们手中,把沿线职工与乘务员那一颗颗火热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多年来他们一直坚持为小站义务送水。每逢夏季,他们顶着烈日,牺牲在梅家坪的休息时间,把几十个塑料桶灌满;遇到冬季,他们每次都要用开水把水阀烫开。梅家坪没有固定的客车上水设备,股道中的水井常被道碴埋住,他们拖着二三十米长的皮管,刨开道碴……双手冻红了,可他们从未叫过苦,从未喊过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梅七线的各站每逢遇到无水吃的情况,都是大桶小桶的来列车上接水。

565/6次列车不挂餐车,往返都是朝出暮归,乘务员每次出乘都是自己带干粮饭菜。常年累月中,他们常想到山区职工、家属的生活困难。可却偏偏忘记了自己。

一个秋日的下午,565次列车运行到柳林镇车站,一位年轻的农村妇女怀抱两岁男孩,气喘喘地上了车。只见男孩面色发红,嘴唇干得起了泡。乘务员张朝英把自己的水杯递给孩子,他竟一口气喝完了。“这孩子真是渴坏了”,张朝英心里想着又给男孩递上一杯水……原来,孩子发烧,年轻的母亲是带他去前河镇寻医的。一路上,张朝英把自己仅带的一壶水都给了这走了几里山路的母子俩。列车到了前河镇,张朝英又锁好车门,把母子俩领进了医院。

多少年来,别人中秋佳节,家家赏月齐团圆,她们却是天各一方难相聚。

列车长李宝珍,在孩子出生后80天,便丢下心爱的儿子上车了。今天,又到了出乘的日子,怀抱着不满两岁的儿子,李宝珍说:“海海听话,让妈妈上班去,妈妈去给海海买最好吃的东西……”“海海什么都不要,海海只要妈妈!海海只要妈妈!……”听着儿子哽咽的呼唤,望着儿子充满泪水的双眼,李宝珍紧紧地把儿子抱在怀里,又亲了两下,把孩子交给了丈夫叮嘱了几句,匆匆忙忙走出了家门。母爱,就这样被“浓缩”了。

岁月在悄然流逝。绿色的列车满载着乘务员的希冀和艰辛,急速向前奔驰着。滚滚的车轮,带着欢乐,裹着笑语,不停地旋呵,旋出一曲曲动人的乐章,转出一首首优美的赞歌。

?

上篇:河西走廊发现巨大(地下海洋)
下篇:广告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94/8/1994080601-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4-08/06/294293.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