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闪光的铺路石

——追记省养路标兵镇巴田坝道班班长杨碧忠

2023年10月12日

(一)

1994年1月23日下午,离春节还有两个星期。在西万公路镇巴至渔渡之间的大毛垭盘道上,寒风刺骨,冰雪凝路。由杨碧忠驾驶的一辆“130”柴油车满载着货物正吃力地上坡。这时前方不远处,安徽合肥市第一大件运输总公司的大平板车车队也艰难地爬行在冰冻的路面上。路面的冰冻层越来越滑,终于后边的一辆停下来。“130”柴油车转过93公里的大拐弯,陡然发现前面停靠的平板车。为了安全,杨碧忠提前靠边停车,并用石块垫实后轮胎。不一会儿,前面的平板车又开始启动。但路面冰雪太滑,难以起步,大货车轮子飞转只是噗哧哧地直往后溜。眼看平板车失去控制,直向“130”车撞来。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杨碧忠奋力向“130”柴油车驾驶室奔去,意欲移动车身避开相撞。但平板车下滑太快,还未等靠拢驾驶室,大货车已逼近身体。只听得一声闷响,人被挤在两车之间。平板车因人体的缓冲和停稳的“130”柴油车的抵挡而停了下来。大货车得救了,但杨碧忠同志在两座“钢铁”的挤撞中压扁了身躯,顿时昏迷了过去。两位得救的安徽司机感激地淌出了热泪,跪在雪地上截住一辆卡车将他送进县医院抢救,但终因伤势过重,这位曾获省公路局“四好活动”奖章、好班长、汉中地区劳动模范、学雷锋标兵、优秀共产党员等光荣称号的中共镇巴第九次大会代表、田坝养路道班班长杨碧忠同志,壮烈殉职在为之奉献20多个春秋的养护路上。

(二)

田坝道班位于巴山腹地210国道中段,海拔1200多米,山高谷深,地处偏远。勾通川陕乃至西北与西南的210国道在这里九曲盘旋,是车辆最难行的地方。

1972年,24岁的杨碧忠脱下军装,从部队转业分配到田坝道班当了一名养路工,次年任这个道班的班长,承担起210国道西安至万源公路镇巴段99KM—109KM的养护任务。从此,他的青春乃至生命就书写在这10公里路段上。

要养好这10公里路并非易事。当时这段道路路况很差,路面用工人们的话说:睛天能卧驴,雨天能养鱼”。路基不稳,山坡塌方,涵洞淤塞的情况经常发生。10多名工人的居住条件更差,道班房只有几间土木结构的危房。面对工作、生活上的困难,杨碧忠没有退缩,而是以革命军人的毅力团结起全体工人们一起,开始了田坝道班新的征程。

炎热酷暑夏季,常遇大雨和暴雨。大雨来临,山洪暴发,无数条小山沟泥石流席卷而下,冲垮路面。杨碧忠带领全班工人日夜奋战,经常是一身汗一身泥地排险情、除塌方、及时疏通公路。

数九严寒的冬天,大雪封山,冰冻路滑。此时,外地车最易发生车祸。他经常是身先士卒,拿上铁铲和扫帚到坡陡弯急处清扫积雪,铺撒防滑水顶风冒雪守护着一辆辆大小车从险段通过。司机们常常为他们认真负责的服务所感动。老远还鸣着喇叭向他们致意。1986年古历腊月29日,碧忠踏着积雪上路察看,见着一辆四川方向过来的小车溜到路边,险些掉进悬崖,车里人吓得动也不敢动。他立即上前垫好前轮胎,撒上防滑沙,指挥大家小心翼翼地将小车推上公路,并一直护送到安全地带。司机和乘客感激不尽,拿出几十块钱来表示谢意,他婉言谢绝,分文不取。

一年365天养路就是他的天职。20多年来,碧忠管理的这段路,逐步努力做到了路平整,黑色化、路道两旁林荫化、路牌线行标准化。为了实现这“三化”,碧忠和他的战友们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奉献了本该属于他们自己的许多宝贵的时间。他的家在镇巴县城,可是自当上养路道班班长,只在家过了五个春节。1988年除夕临近,象往年一样他回城接家里人到山上道班过年。也就是这年春节,一场不幸降临到碧忠头上。因天冷,小儿子璐璐突然感冒,持续发烧。工人们都不到收假时间,他又不能离开岗位,因此,给孩子的治病一拖再拖。待雪停风止,有同志到岗,他才送孩子回城医治,但为时已晚,璐璐染上了出血热医治无效,那年,璐璐才7岁……

碧忠失去的太多了,付出的也太多了。一些人追求享受,向往城市生活的舒适,千方百计离开艰苦的地方。而碧忠处处以工作需要为行动准则。考虑到他到山上工作时间不短,家里又需要他回城照管,县公路管理段几次调他回机关工作,他却以道班离不开为由执意留下来。他所带领的田坝道班自1977年以来,一直保持着汉中公路总段先进道班的称号;1984年以来,又连续5年被评为陕西省公路局先进班组;1985年起,一直保持着全优,好路率达100%;在他简陋的住房里,让人注目的是由省、地、县授予的23块奖牌;他舍命保住的那辆“130”柴油车,是他们在1993年5月第二届汉中公路“一建二杯三优四好”竞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所获得的奖品。

(三)

碧忠为人正直、大公无私。对同志、对群众有一颗慈爱的心。除了正常工作,他常帮助附近的困难户种庄稼,购买农用物资,捎带米面菜蔬。田坝村有一个复员军人叫崔光益,年过古稀,膝下无子,老伴俩生活十分艰难。自1982年起,杨碧忠带领职工主动承担起照顾二位老人的担子。春节他接家里人上道班过年,也把崔光益俩老人接到屋里与自己一家吃团年饭。年后他又带着两女儿为老人砍柴、洗衣服、打扫卫生。两位老人已于1992年病故,他们去前给碧忠精心制作了一面小红旗,上面绣有“好军人、活雷锋”6个大字。当地群众和道班工人至今对当年两位老人记忆犹新。

为了改善职工的生活条件,在不放松养护工作的前题下,他带头利用休息时间修缮道班的住房。经过逐年的改造和上级机关的资助,工人原居住的旧房彻底变了样,工具房,停车场,职工宿舍,会议室等整整齐齐,千干净净。为改善职工生活,他又带领大家种蔬菜,建起了文化活动室。使大多数同志在艰苦的环境中能安心工作。

对群众、对同志关怀备至,而对自己、对家却要求甚严。他深知没有文化,缺少知识的苦处,便下功夫自学。通过10多年的刻苦钻研,从未上过一天学的他,先后学会了翻斗车、拖拉机驾驶、掌握了一般机动车辆的保养和维修技术,后来又考取了机动车辆驾驶资格。田坝道班所在地——渔渡区,是全县的“煤乡”,近年来又值城里用煤紧张,价格上涨,但他从未利用开车之便用道班的车给自家拉一车煤,家里用煤,全是妻子推上架子车到蜂窝煤厂去买。为此,许多人不能理解,但他却说,这样做才觉得心里坦然,这就是一个普通养路工的襟怀和品德,对他人、对工作、对事业倾注着深深的爱,却唯独忘记了自己。

(四)

杨碧忠五口之家住在不到25平方米的居室,没有豪华的家具,没有现代气息的摆设,但四壁墙上贴着一张张奖状,挂着一面面奖牌和锦旗。面对那些桂冠,碧忠没有骄傲与陶醉,而是更加努力,再接再厉。公元1994年1月23日,即古历腊月12日,为完成四季度8000元的创收任务,应货主的苦苦哀求,他连家人也未告诉一声,便顶风冒雪踏上了他生命的最后旅程。

也许,他的死不那么惊天动地;也许,他在10公里山道上20年奉献也非轰轰烈烈;也许,死后不会有什么更加荣耀的称号。但是,我们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各行各业的正常运转,都离不开象碧忠这样千千万万的普通人的默默奉献。正是这些普通劳动者的默默奉献,支撑着共和国的大厦。 (张坤平 刘庆贵 周刚伍)

上篇:没有了
下篇:长辫子·高跟鞋与安全意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4-08/18/294583.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