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对公转民营企业不能一转了之

2023年10月12日

口杨季平

当前,在一些地区的小型亏损企业或不景气企业公转民营、公转私营的势头悄然兴起时,不少地方把它作为一种有效的改革举措来加以推广。但最近笔者在与一些转制后的民营、私营企业主的接触交谈中,也发现了不少令人担忧的问题,最突出的一点是一些政府主管部门的同志,在转制前对公转民营、公转私营企业的指导思想和看法不够端正、存在着“甩包袱”的想法,想把公家的“烂摊子”甩给个人去经营,图个“无债一身轻”,或省点麻烦。二是部分小型企业转制后、有些主管部门则把民营,私营企业看作“后娘生的”,是手心手背以外的肉,在生产,经营等工作上不闻不问,企业遇到一些难题和棘手的事,也不帮助解决,任其“自生自灭”。三是部分民营,私营企业的业主感到政府主管部门对他们平时的工作支持指导不够,党和政府的政策宣传不够。业主们普遍反映政府的主管部门目前存在着一转了之的倾向。

从一些转制中的领导行为偏位问题细加分析,不难看出根子在于不少同志的对公转民营企业到底转什么的问题并未弄清。从相当一部分同志的想法和作法来看,许多人的答案似乎是转性质,即公家的转为私人的,除此别无其办法,对此笔者却不敢苟同。公转民营其性质当然是题中之意,但主要目的应在于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从理论上讲,私营也好,个体经济也罢都是社会主义阶段的经济成份,都是宪法所允许存在的,并没有什么贵贱之分。如果公转民营即转性质,此“转”又何优之有?而在小型企业的经营机制上公私两性质的企业就大不一样了。在宏观调控的新形势下,国家保重点企业,原有的小型亏损或长期不景气的企业当然不在必保之列,因而资金、设备、技术等难题自然难以解决。加之企业事实上戴着“政府附属物”帽子,苦于生产上不去,经销困难多,加之还要应付这样那样的摊派,实在是步履维难。而私营企业则大不一样,除工没有戴“政府附属物”帽子的诸多忧虑外,个人可以解决依赖银行所不能解决的资金问题。活得既轻松又潇洒。因此,笔者认为公转民营从根本上说应该是转机制。恐怕一些政府部门的同志出现这样那样思想和行为偏差,根子正在这一念之差上。那种认为公转民营是转了企业性质的人,当然持一转了之的态度。只有看清转换经营机制这一本质,才能把继续关心,支持、帮助公转民营后的企业发展作为应该做的事。

当然,各地区的情况不同,政府部门对转制后的民营,私营企业如何支持、帮助也大有讲究。如果还象原来对“附属物”那样去“帮”,去“管”那就错了,那样势必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同样达不到转换经营机制的目的。在当前,小型亏损或不景气企业公转民营,公转私营悄然兴起的大好时刻,笔者认为正确的做法是既不对这些企业一转了事,又不横加干预,而应把着力点放在为民营、私营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上,放在多为这些企业提供必要的服务上,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上篇:没有了
下篇:默默风险的好带头人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4-08/25/294753.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