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组成家庭,家庭与家庭构建成社会的大千世界。在每一个人的一生里,人际关系、社会交往,占有很大的比重。如何处世、如何接物、如何待人,不但以对您的生活影响极大,其中也大有技巧、大有学问。为了配合“国际家庭年”,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本专栏自今日起开设“为人处世”栏目,聘请有关专家学者撰写有关文章,为帮助女职工处理好人际关系效力。
本栏期待着您的关注,也热望广大女职工多提宝贵意见,并帮助出出题目。
与人交际,选择和使用称呼语有一定的艺术。在日常生活中,同一称呼语,用在此人身上合适,而用在彼人身上可能不行。其症结首先在于称呼语的选择和使用是否得当。因为在交际中,人们对称呼恰当与否,总是十分敏感的。尤其是开初,往往影响交际的成败。称呼不当会使交际双方产生感情上的障碍,影响交际效果。
在社交活动中,有效地选择一种使用称呼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礼貌尊称。称呼有尊称和鄙称之分。对上,若是上辈、长者,尊称为“老爷爷”、“老奶奶”、“大叔”、“大娘”、“您老”等。对上级尊称为张厂长、李校长、刘主任。对学者、知识分子可称职称;对下,也应选择和使用妥贴的称呼,可亲切地称小刘、小马、老李、王大夫等;有时可亲昵地称其名字,但务要省略姓氏。尊敬礼貌地称呼,会使人感到“良言一句三冬暖”,使彼此间的感情顿时亲切融洽起来。反之,粗鲁地直呼其名或用鄙称,如“喂”、“哎”或“烧饭的”、“开车的”等必遭人冷眼,吃“闭门羹”。
二、要自然得体。对人的称呼要自然,并且符合被称呼人的身份特点等情况。所以,称呼语的选择和使用要看询问,交谈对象的职业、年龄、性别诸条件。如见工人尊称“师傅”;见农民亲切地称“老乡”;见干部、战士、知识分子称“同志”比较合适;见到年纪略长于自己者,可称“大哥”、“大姐”;较年幼者可称“小弟”、“小妹”。
三、考虑习惯。选择和使用称呼语要注意人们的语言习惯,如称“老大爷”,农民感到亲切,而工人则感到刺耳,知识分子就觉得陌生了。有些专用的称呼,不应泛用。如有一段时间,不管其年龄、职业,一概称“师傅”,这一称呼颇有些泛滥成灾了。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习俗各异,称号亦应注意。
四、分清主次,审时度势。社交中遇有同时需要对多人称呼时,在选择和使用称呼语时应注意以先长后幼,先上后下,或先疏后亲为宜的主次关系。
五、注意禁忌。社交中对于某些人,在选择和使用称呼语时,还要考虑其心理因素,注意他人的禁忌。比如30来岁的大龄青年,而你称他老李、老刘,只会引起他的不快。所以在交往中,选择和使用称呼语尽量不要触动对方的“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