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平等、参与、友谊、进步”为宗旨的第六届远南残疾人运动会圆满结束了。这是历届远南运动会中规模最大、参赛人数最多的一届。我国623名运动员共夺得298枚金牌。在这些金牌中,我省参赛14名运动员夺得14枚,这是我省残疾人运动史上空前的好成绩。然而,当他们站在领奖台上的时候,用“光荣”和“自豪”来描述都显得那么单薄,因为他们付出的不仅仅是汗水和泪水,甚至是鲜血,他们表现出的是超人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他们胸前的金牌,要比普通的金牌份量重得多。
在运动员强化训练的项目中,田径训练是让健全人最感到悲壮的一个大项。不少运动员裸露着残臂,靠身体左右摇摆保持平衡一遍一遍枯燥地跑一百米、五百米……一不小心就会一头栽倒在跑道上滚几个滚;装假肢的运动员,假肢磨破残缺的肢体,有时训练时间过长,血、汗水把假肢充满,脱不下来,运动员们只好躺平将假肢抬高,等血水倒流,才把假肢取下。有的运动员在投铅球时用力过大,假肢会把残肢的皮肉撕裂。田径场上一举夺得5枚金牌的我省运动员陈志鹏,经常是带着血痕伤疤坚持训练。80多天的训练,每个运动员的残肢都是磨烂了骨肉,结了痂,直到最后结成了老茧。
射击训练比起田径训练来说,负荷轻一些。然而,今夏西安几乎成了“火炉”,在酷暑下,射击运动员身穿特制的皮衣,里面还要穿上绒衣、线衣,一练就是五六个小时,每人下来衣服要拧出半脸盆汗水。
“人”字的结构是相互支撑。在每一个残疾人运动员成功的身后,都有着强有力的支撑。我省担任中国射击队主教练的张安民,女儿今年考大学,他人在西安,都没有时间过问一下女儿的情况。8月24日到北京后,他千方百计排除一切外来干扰,稳定队员情绪,使中国射击队战胜了实力相当的韩国队,他自己带的几个队员三个夺了金牌。田径教练李志伟,6月份带队到北京强化训练,他既当教练又当“志愿者”,经常把行动不便的队员背上背下,和队员们就像亲兄弟、亲姐妹。教练的辛勤付出,结出了丰硕成果:我省7名田径运动员夺得9枚金牌。
残疾人体育运动战胜的不仅仅是身体残疾带来的种种困难和障碍,更主要的是他们身上的不幸和苦难。1966年生于耀县的射击运动员这届运动会上夺得金牌的芮倩,两岁半时不幸患儿麻后遗症,上下肢严重残疾,尽管参加过全国第三届残运会取得个人第4名,但至今没有工作,生活无保障。全国三运会“十佳”运动员、这届运动会上夺得两枚金牌的田径运动员张辉,在西安东风瓶盖厂工作,因是福利企业,每月只有50多元工资,24岁了,还没有男朋友。就这她还在坚持自修财务大专。两项集训使她错过考试,学习时间越拖越长,为此她非常难过。她说,她还很年轻,生活的道路还很长,很想上大学。田径运动员崔基海,父亲也是残疾人,他在陕钢厂福利性企业工作,和爱人每月平均300元左右,上顾老下顾小,生活十分艰难。然而,这些艰苦困难超于常人的残疾人,他们的顽强不屈也超于常人。他们中有人说得好,“我们本来就比别人少点,所以我们更应该努力。”他们很少索取,尽管生活欠他们的太多。他们只要求一个平等参与的机会。一席施展才能的空间,一点理解和扶助。
让我们大家拉起手,共同撑起这一片蓝天。
(杨令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