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笔者有幸出差革命圣地和塞外名城延安,发现近年来地方政府在开发旅游资源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同时,也发现这里的旅游工作和旅游环境也有不少值得改进的地方,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和单位的重视。
延安的革命旧址和纪念馆,已成为中外游客学习延安精神的课堂和了解中共历史的圣地,这自不必多说。单是延安的“四山”建设,就大大增加了对游人的吸引力。在城南的万花山,继花木兰祠、花木兰墓之后,又建成了游廊和碑廊相结合的万花山书画廊,栽植野生牡丹二百亩;在清凉山重建了太和山道观,开发恢复了硫璃塔、范公祠、庞公祠、千佛洞等十八洞、三十六景点;在凤凰山正在规划建设山城公园;在宝塔山建成恢复了摘星楼、烽火台。特别是宝塔山下的摩崖石刻碑廊中杜甫、沈括、韩琦等1人留下的诗文,范仲淹镇守延安时留下的三米见方的“嘉岭山”三个大字,还有大大小小的摩崖石刻,把延安的历史拉向纵深,成为游人了解延安古代灿烂文明史的活档案。五年来,延安人民在“四山”植树一百万株,改变了当年的风貌,使
“四山森林覆盖面积达八点一七万亩,初步形成一山一景的雏形”。
延安的绿化、古迹建设、革命旧址,加上夏季早晚凉爽、中午也不甚炎热的气候,使这里成为集旅游、避暑、革命传统教育于一体的胜境,吸引来千千万万天南海北的中外游客。但就笔者暑期在延安的切身体会,延安在旅游服务方面,还有如下几点不足之处:
一是向旅游者提供的宣传延安的书籍太少。从延安的几个旧址到市新华书店,笔者找不到几本系统介绍延安旧址、历史等人文景观的导游书籍。南京解放军政治学院新闻专业两位自费采访延安的解放军学员,也是苦于找不到有关资料,最后还是地区行署老区办的张松龄主任,从自己的藏书中拿出了《话说延安》、《延安区县列志》、《中外友人在延安》等书赠给两位南京客人。
二是用水极缺。笔者在延安住的一家旅馆,不但洗澡的热水供应不上,连洗脸刷牙的凉水也成了难题。有一次竟连续二十小时得不到开水喝。据了解,随着延安王瑶水库一期引水工程,建成延安的“水荒”将得到改观,但旅馆里从无人给旅客作这方面的介绍和解释。
三是旅馆服务质量较差。旅游者在饱受“抗旱”之苦结束延安之行时,旅所六十元、七十元的房间费照收不误。一位朋友所住的招待所里,在楼下供热水和凉水的个把小时,楼上的服务员可以照样打自己的毛线,很少主动提水。
四是交通不便。不少客人想去万花山花木兰祠一游,可惜一直没有班车;连去枣园旧址的公共汽车,现在也只能开到北关桥头,剩下的八九里路程,旅游者只好和蹬三轮的农民讨价还价了。一位来自苏州的客人,来延参观期间就因为没有公共汽车未参观枣园,带着遗憾登上返回江南的列车。
以上不尽人意之处,笔者深感与延安的地位与改革开放的形势太不相称。如能采取改变措施,相信在延参观旅游满意而归的游客就会作为义务宣传员,引来千千万乃的旅游者与朝圣者,使延安成为名副其实的革命圣地和游览胜境。
西安竹生令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