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币的需求量和投放量逐年增加,但是,由于流通速度加快,和其他种种因素,人民币损伤程度加大,票面整洁度低,致使在交易中因票币破损发生争执的现象时有发生。
造成流通中人民币污损的原因主要是:
一、人民币“服役”期限过长。国家规定,第一套和第二套1953年版的10元、5元、3元券停止流通,第二套其它券别以及第二套5元、2元、5角、2角、1角券只收不付,其它券别照常流通。这一规定,仍可在群众手中流通的1953年版部分第二套人民币流通期限已长达41年,第三版1元和10元券流通期限已分别长达34年和29年,1980年开始发行的第四套人民币也已14年。这与发达国家的票币每两、三年更新期限形成鲜明对照。
二、随着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现金交易大量增加,频繁而数额巨大的票币倒手,加速了人民币的污损。
三、部分群众缺乏爱护人民币的意识。有的在票面上乱涂乱画,随意折叠玩弄;部分零售网点,特别是小吃摊主用油污的双手接纳清点票币,污损人民币的现象普遍存在;有些思想保守者,不愿把钱存人银行,而是东掖西藏,造成票币腐烂或被咬噬。
四、兑换人民币难。各专业银行都有兑换残币的义务,但由于一些行没有专人负责,银行柜台人员对此项工作不积极、不热心,对前来兑换残币的群众拒绝兑付或相互推诿,使得群众兑换残币的积极性下降,造成一些该回笼和销毁的人民币重新进入流通。
人民币污损、整洁度低,不仅有害人民健康,而且也有损人民币的声誉,直接影响着国家形象,特建议有关部门重视这一问题并加紧解决。
一、缩短人民币流通时间。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建议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人民币流通及更新制度,缩短人民币“服役”期限,最长不宜超过10年。
二、完善和健全兑换残币制度。专业银行基层机构和城乡信用社要设立兑换残币专柜,以积极热情的态度和优质服务,方便广大群众兑换;简化兑换残币手续,取消出具证明的规定;放宽兑换标准,对流通币污染变色、磨损严重但又不够残币标准的人民币也应兑换,以提高人民币整洁度。
三、大力宣传和提倡转帐、信用卡结算等非现金交易方式,减少使用票币的次数。
四、教育群众爱护人民币。对故意损害人民币票面者,要给予一定的处罚;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储蓄和投资,不提倡个人长期贮藏人民币。
渭南王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