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一位老实的作家

——孙犁印象

2023年10月26日

陈晓峰

孙犁是一个老实的作家,这是与他有过接触、对他稍了解的人,所共有的感觉。关于这方面的事例,实在是书不胜书。

就说对待荷派问题的态度吧:50年代,孙犁和邹明共同编辑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他们利用这个周刊,团结、扶持、培养了一大批工农作家。其中有一批写农村题村的作家,其创作个性与孙犁颇为近似,他们那充满泥土芳香的创作,给当时的文坛吹来了一股股清新的荷风,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文革后,当人们重新审视、评价建国17年的文学时,有的论者认为,上述现象已经构成了流派现象,而孙犁正是领衔者,因而以“荷花淀派”名之,并不时地与赵树理领衔的“山药蛋派”相提并论。

按说,这是一种难得的荣誉了。孙犁理应珍视并引以为荣,或者还应该借机再作发挥和引申,给评论家以依据吧!然而,并非如此。当1980年河北省文联开过了荷派研讨会后,有记者为此专访孙犁时,孙犁竟说:“依我看,这个流派并未形成,以后能不能形成,也很难说。”两年后,当著名评论家冯健男先生应人民文学出版社之约,编成《荷派作品选》并写好序言,征求孙犁意见时,孙犁仍是说他对此“疑信参半”。随后,又在给一位蒙古族作家的信中说:“并没有那么一个流派。”

这样,孙犁硬是把别人送上来的桂冠给推辞掉了。这在有些人看来,也许就是一种老实和不开窍了。其实,我认为,这正好反映了孙犁所惯有的那种客观求实的精神。在他看来,流派的形成,首先要各位作家的创作风格相近或一致;若说一些青年作家在创作上受到他的影响,那是毫无疑问的,但若说他们的创作风格与自己相同或一致,那就有些太过了。事实表明,孙犁的观点是很诚恳而切合实际的。

还有一件事,也颇能说明孙犁的老实。有年,某省一家报纸的文艺副刊发了一篇描写妇女编筐的散文,作者把孙犁的名作《荷花淀》中描写妇女编席的句子抄袭了进去。一位读者发现后,致函孙犁,要他“站出来,说几句话”。但是,孙犁的反应却很平静。他在感到这个作者抄得苯拙(别人是抄外文和旧书刊,而他是抄现行课本上的)之外,引起了深思:《荷花淀》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短篇名作,不只已收入许多文学选本之中,为一般的文学爱好者所知晓,更重要的,是作为教材,选入中学课本之中,为每个接受过中学教育的人所知晓的。但是,这篇作品被剽窃,作为一家报纸的文艺编辑,为何反而未发觉呢?于是,孙犁得出结论说:“编辑同志可能没读过被抄之作,也可能是读过忘记了。这也说明,我的作品,没能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我们都予以原谅吧。”

请看,作品被人抄袭,不只没有表示愤怒,没有责怪编辑,反而引起深思与自责,这样老实的作家,大概还不多见吧?

说到孙犁的老实,我还想起了他与我的一次文字之交。几年前,我写了篇《孙犁与沈从文》的论文,文章依据孙、沈两人创作风格的某些一致以及孙犁青年时代关注、阅读沈从文编辑的《大公报·文艺》,并为之投稿等事实,说明孙犁的创作风格受到了沈从文的影响。文章发表后,我征求孙犁的意见,他的复信很是诚实。

他直率地说,那时他读沈的书很少,直到现在,也不大喜欢沈的文字,他觉得有些蹩脚。这即等于否定了我的观点。但同时,他又说我的文章,“作为文章,我觉得写得很好,也是一种探索。”此外,还为我提供了一些细节:他当年只给沈投过一次稿,沈未用,退给了他,上有铅笔作的改动;而沈的书,他只读过《记丁玲》、《记胡也频》。

也许有人会说,不承认受过沈的影响,又何必提说给他投稿和读他的书呢?这不有些太老实了吗!

其实,我认为,这又是孙犁那客观求实精神的再次反映。当年,他步出校门,流浪于北平,想以文谋生,四处投稿,那么,给《大公报》投也就难免了。而他读沈的《记丁玲》、《记胡也频》两书,则可能是出于对丁玲夫妇的关心。从他晚年给丁玲的一封信中,可以看出,当年,丁玲夫妇的先后被捕与被绑架,在他年轻的心中是引起了很大的震动的。这样,也就好理解他何以要读沈的这两部书的原因了。

诚实地对事,诚实地对人,诚实地执笔为文,这大概是孙犁的作品别具一种格调,特别能赢得读者喜爱的原因吧?

上篇:陕北中秋
下篇:图片新闻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94/9/19940922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4-09/22/327978.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