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乡音韵无穷

一看“渭南之夏”戏曲演唱会

2023年10月26日

文/董治顺

50年代,渭南的新民社、文光剧团常到乡下演出。乡亲们尽管光景还不富裕,可戏是不能不看的。每次唱大戏,就跟过年一样热闹,大人孩子都欢喜不尽。那时候,我年龄小,用不着操心“国事”、“家事”,有戏必看,小小年纪,便成了一名“老观众”。

十六七岁离开家乡,一别竟是30多年。这期间,极少看家乡剧团演戏,连乡里的自乐班也难得看一回。

上周电视报一到手,自然是先看下个周三的“秦之声”。当看到将要播出“渭南之夏”戏曲演唱会的预报时,一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到了周三晚上,便坐在电视机前,跟当年坐在露天剧场看戏一样,一动不动,从头到尾,一句不拉,看了个畅快,“过瘾”。

不知是乡土观念的缘故,还是人天生就有一种偏见,总觉得乡土亲,乡情亲,乡音亲。出台的演员,不管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不管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是光着屁股的娃娃,都一个赛一个,功底不凡,风格各异。可惜只顾看戏,未记下一个个演唱家的尊姓大名,但每个人唱的“乱弹”却铭记在心。一对夫妻双双登台,“外头人”操琴,“屋里人”清唱,配合默契,壁联珠合;父女二人一段《杀庙》,唱做俱佳,真切感人;四位女包公一板《赤桑镇》唱段,慷慨激越,正气凛然;几位模仿名家刘毓中、袁克勤、余巧云、肖若兰拿手唱段的演员,简直维妙维肖,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两个娃娃对唱的《虎口缘》,童趣十足,韵味无穷。看得出来,渭南是个“藏龙卧虎”之地,不光出了象白居易、寇准那样的历史风云人物,也出了一茬又一茬的戏曲名流。作为一个渭南子孙,怎能不为人杰地灵的家乡而感到荣耀、自豪!

在晚会内容、形式的安排上,编导们也独具匠心,不光有清唱,还有合唱、秧歌、琐呐、武打,“风搅雪,雪搅风”,新颖别致,满足了观众多种欣赏要求,令人耳目一新。既有台上的精彩表演,又有台下的密切配合,上下呼应,浑然一体;既有场内的热烈气氛,又有活跃在乡间各个自乐班的感人场面,充分体现了秦腔的广泛性、群众性。从这台晚会上,使我们对振兴秦腔充满了信心,看到了希望。正如一位作家说的:“黄土地有多厚,秦腔的根就有多深。”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一个官底乡,一个商贸局,竟有那么多的热心观众,那么齐整的演唱人才!两个单位的擂台赛,谁也不甘示弱,胜负难见分晓,把晚会一次次地推向高潮。不光为乡亲们带来了欢乐,也鼓舞了人们的斗志,唱出了精神文明,唱出了美好生活,唱出了新的风貌。晚会可以收场,可它留给人们的精神愉悦和和享受,却是久远的,不可磨灭的。

日益富裕起来的父老乡亲,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越渴求。过去,人们多是看别人演唱,通过别人乐自己;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则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自己走上舞台,大展风采,乐了自己,也乐了别人;祖祖辈辈与秦腔相依相伴的农民兄弟,并不满足那些流行的东西,他们真心钟爱的还是秦腔。看秦腔,唱秦腔,才觉得有滋有味,才真正感到“OK”。

上篇:图片新闻
下篇:狩猎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94/9/19940924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4-09/24/328035.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