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一次异乎寻常的全国电视电话会议,李鹏总理代表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各级政府,坚决贯彻国务院平抑物价的10项措施,用“有形的手”拉住“无形的手”。
物价上涨,关系着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稳定物价,焦灼着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心。中南海认为,稳定物价就是稳定全国工作的大局,是顺利推进改革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石激起千层浪”,李鹏总理的讲话,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反映最强烈的,是说中央关心物价就是真正关心人民,是真正的政治清明。
一些颇有生活经历的人反映,政府正视物价上涨并且有决心有信心平抑物价,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正是深化改革的希望所在。他们说,那种经济已濒临崩溃,却还在大喊“物价稳定、市场繁荣、一片莺歌燕舞”的时代,终于一去不复返了。
尽管目前的物价水平和1988年比较接近,但两次物价上涨有重大区别。
这次物价上涨的特点是什么呢?第一,眼下市场供应是丰富的,市场上有90%的商品供大于求或基本平衡;二是居民消费心理稳定,储蓄增加;三是物价上涨主要是结构性涨价,并不是全面上涨,突出的是“农”字头商品;工业品价格涨幅不大,尤其是生产资料价格已扭转了上涨局面。
显然,物价上涨和平抑物价的目标非常集中,主要是消费品中的“米袋子”和“菜篮子”。
国务院出台的平抑物价10项措施,部分经济学家、专家们一致认为是既必要、又及时。这些措施全面、配套、虚实结合,且责任明确,着重在增加供给,整顿流通、物价秩序,而且控制投资与消费,加强管理监督,经济、行政及法律手段同时并举。这些措施不仅对控制当前通货膨胀会起到很好的作用,而且对稳定经济形势也会起到积极影响,将为下一步改革创造更好的环境。
他们建议,在抓好“菜篮子”的同时,要使定价秩序规范化,并进行宏观监控。还要采用微调利率的办法,落实政策,政府应更好地把控制失业与控制通货膨胀结合起来。当前出现通货膨胀不必恐慌,更不能因噎废食,而应采取措施减少震动。既要组织货源增加供给,又要增加必要的资金投入,保证生产增长。同时,对低收入者要采取救济等办法以保证他们的基本需要。
经济界人士认为,这次通货膨胀并不完全是由于供求不平衡造成的,因此不能单纯靠紧缩银根、压缩生产来解决。要保证经济快速增长,继续保持群众收入稳定增加,就要保持适度的投资规模。要控制开发区、房地产等投资,对基础产业如农业、能源、交通及高新技术产业要保证投资适度增加。要调整投资结构,使生产资料生产不能萎缩。要将抑制通货膨胀与经济适度增长相结合,使我国经济逐步走向良性循环。
(摘自《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