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硬把新中国成立后的股民划分为3代,似乎有些牵强,但他们所处的环境和命运却给这种划分以更多的理论依据和注脚。
80年代中期萌芽的新中国股市,用一张白纸来形容并不过分,当时的股民是在政府的宣传、号召下接受股票,他们把买股票、做股东当作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支持。淳朴的感情,无私的行动,以致当股票在一夜之间猛翻了几倍乃至几十倍的时候,他们面对一堆花花绿绿的钞票,竟不敢相信这应该属于自己。即使是后来在中国股市上颇有些知名度的“杨百万”,在当时还算是有些投资意识,也乐颠颠地抱着炒股所得去缴税,却弄得税务员找不到收税依据而尴尬。这批股民普遍没有风险意识,当然发财欲望也很低,纯粹是股份制改革和新兴的股市给了他们一个发财的机会,许多人一夜之间成为富翁,使永远地离开了股市。这便是第一代股民,确切地说他们还算不上是真正的股民。
第一代股民无意炒股却成了富翁,这本是每个新兴股市的共同现象,但他们创造的“原始股神话”,惹得周围的人手心发痒,于是又一批人义无反顾地投身股海,加上继续留在肌市的第一代股民,便使股民队伍壮大,这两股力量成为90年代初期我国股市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理论水平不高,操作经验不足,但在股市供求严重失2的情况下,倒有些惊人之举,不久制造了深圳“8·10”风波,也创造了上海100张连号认购证炒到10来万的天方夜谭般的神话。这代股民眼看着一个劲上窜的股价,终日乐呵呵、笑嘻嘻。有远见的人恪守“中庸之道”,激流勇退,见好就收,揣着满口袋胜利果实,投身其他行业。第一代股民中的“杨百万”就是这样的典型,他做到第二代,便悄悄地从股海中“光荣引退”,转向房地产业。和第一代股民相比,第二代股民发财虽艰难些,毕竟还是收入颇丰。
第三代股民大多产生于一年前,他们在强烈的求财欲望驱动下,勇敢地踏进了不知深浅冷暖的股海。如果说第一代、第二代股民沾了政策的光,那么第三代股民则是政策的牺牲品。第一二代股民炒股发财的示范效应,引来全国各地争先恐后发新股,也吸引了无数工薪阶层、工商业者下海,也就有了成都那10万股民炒黑市的“红庙子现象”。第三代股民尽管理论水平和操作水平相对有所提高,可是超速扩容、股票交易征税、法人股、国家股上市等左一个、右一个利空消息,使他们焦头烂额:以为股市要反弹,跟进便被套牢:以为股市已见底,抄底还是被套牢。一个个割肉斩仓、壮士断臂,鲜血淋淋。他们每天研究技术面、基本面,研究小道消息,关注庄家大户动向。殊不知,大户已输掉了变成中户,中户输掉了变成散户,散户的差不多血本无归。第三代股民本是一支浩浩荡荡的庞大队伍,如今信心尽失,许多人已痛下决心:放下股票,立地成佛,并不情愿地逃离股市,以致交易厅内只剩下稀稀落落一些残存的“人气”。特别是那些从第一代、第二代进入第三代的股民,差不多输掉了几年来的心血,许多人平常节衣缩食,几乎没有机会享受那笔财富,面对无情的股市,想不开也得想开去:反正就那么回事,赤条条的来,还是赤条条的去吧。
三代股民之后,必将还会产生第四代股民,这第四代正冷眼注视着股市的动向,他们吸取了前三代的经验和教训,投资意识、风险意识乃至操作水平都将更加成熟。也许只有到了第四代股民孕育成熟、股市发展渐趋稳定之后,他们才会义无反顾地下股海“淘金”,只有这时候,最不幸的第三代股民才会有砸碎铁锁链,翻身求“解放”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