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村村民小组共有26户人家,1949年以前,尽管他们祖祖辈辈都是毛泽东家的邻居,有的还曾跟随毛泽东投身革命,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仍和中国千百万个山村的老百姓一样普通。
只是到了1949年10月,生活在这里的山民们,以共和国主席的邻居的地位而光荣地出现了。
50年代初,“邻居们”积极响应毛泽东的号召,成立了韶山第一个互助组,率先走上了合作化道路。
后来,韶山成了特区,“邻居们”也成了特殊公民。独特的政治地位和虚幻的荣耀不仅没有使他们尽快脱离贫困,反而在人均收入不足百元的困窘日子里陶醉了好些年。
十几年前的一声惊雷,实实在在地改变了“邻居们”的生活轨迹。
16年前,普普通通的韶山人几乎不知道商品经济为何物。一些人便把毛泽东的伟大形象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一谈做生意就是不务正业,是给毛主席脸上抹黑,作为毛主席的邻居们则更是如此。
毛泽东的邻居中,有两位知名人物:汤瑞仁和毛霞生。1959年6月毛泽东回韶山与他们合过影,毛霞生就坐在毛泽东身边,汤瑞仁抱着小孩坐在毛泽东身后。1987年,在改革开放之初曾激烈反对生产责任制的汤瑞仁毅然下海,红红火火办起了“毛家饭店”,7年来,光上缴国家税收就达10多万元。年近8旬的毛霞生也不甘落后,他筹资7000多元,动员儿子儿媳在通向毛主席双亲墓的路边办起了饭店,并堂而皇之地将他的大名作了饭店招牌,取名“毛霞生饭店”。
毛泽东的邻居中唯一一位靠养猪致富的村民叫胡习珍,全家4口人,住在韶山冲尽头,不具备经商办饭店的条件,便和儿子办起了家庭养猪场。她起早摸黑,到附近各个国营、个休饭店帮助清理泔水池,每天换来十余担泔水用于养猪。17岁的儿子学了兽医,给猪防病治病,母子俩每年饲养出栏肥猪200多头,年收入3万多元。
前不久,她家又在毛主席故居附近的公路旁建了一栋楼房,女儿女婿在那里开了一间饭店。
现在,韶山组除1户种菜,1户养猪,2户养鱼外,有12户村民开了饭店或招待所,10多户摆设了零售纪念品小摊。几乎是家家户户既务农又经商,日子越过越红火。
如今18户有了自己的楼房,日子越过越红火。如今18户有了自己的楼房,12户有摩托车,家家有电视机,户户银行有存款,多的上百万,少的也有上万。1949年以前的数百年间,这个山冲就出了毛泽东一个“中专生”,而高考制度恢复以后,这晨就有8名农家子弟进了高等学府的大门。
(摘自《星期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