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渝新
今年初,在中国报纸月报公布全国“1993年报纸十条假新闻”的同时,一篇质量低、新闻五要素不齐的假新闻,却陆续在全国数家有名的大报上刊出,随后又被全国数十家大小报纸先后转载。
轰动全国的《“读报女郎”》
1月15日,地处首都的《中国劳动报》一版显著版面刊出一则消息:《山城有了读报小姐》;一周后,南方名报《羊城晚报》在十版刊出《重庆出现:“读报女郎”》。随后《市场报》、《西南经济日报》、《西南商报》、《劳动导报》等报也纷纷刊出相同内容的新闻(以下简称《“读报女郎”》)。作者都是同一个人:张某。一时间,“重庆读报女郎”声传大江南北,新闻界不少老总、老编也认为:这是一则新闻。《中国青年报》、《新闻汇报》、《扬子晚报》、《璧山报》等数十家报纸也纷纷转载《“读报女郎”》一稿,一时间报转报、报摘报,在报界掀起了一股不小的“读报女郎”旋风。一些报纸还就此发了评论,说“读报女郎”如诗如画,而且这诗这画就在你我他中间,就在我们身边。
如诗如画的“读报女郎”当真在人间,在我们身边么?重庆人最有发言权——
重庆人咋不知重庆事
重庆人最早在外地全国性的大报上看到《“读报女郎”》,随后又在本地的《新闻汇报》、《西南经济日报》等报上看到。许多读者读后迷惑不解,问道:“读报女郎”成为一种新职业,人数想必不少,为啥从没有听说过?消息灵通、嗅觉敏感的记者、编辑更为迷惑。新华社重庆支社资深记者蒋鹏读后摇摇头:啥时候重庆出现“读报女郎”?新闻界有人怀疑道:“在新闻业高度发达的今天,电台电视的‘集团轰炸’、‘全频道干扰’情况下,有必要请‘读报女郎吗?’目前请人读报者起码应具备几个基本条件。一是高收入,二是有良好的修养。有较高的收入,才请得起‘读报女郎’;有良好的修养,才有求知求信息渴望,才能固定时间听报。但同时又存在二难疑问,即达到这条件的人,一般文化水平较高,何不让秘书准备好剪贴资料,浏览又方便又省时,何苦请‘读报女郎’呢?”也有人戏谑道:“或许‘读报女郎’另有含义,不然为何没有‘读报先生’呢?”“这新闻是假的!”许多看过《“读报女郎”》的读者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其实稍受过新闻基础知识培训的人都清楚地看到:《“读报女郎”》连新闻的五要素都不齐备。通览消息,全文没有准确的时间、地点、单位,被采访者即使有姓有名,也无法弄清其单位、家庭地址,让人猜谜似的。
做为报刊行业主管部门的重庆市新闻出版局官员,早已判断《“读报女郎”》假新闻嫌疑很大,在广泛收集了广大读者、特别是新闻界人士的反映后,派专人进行调查,看作者张某是怎样采访写作的
道听途说、想象推测的离奇采访
作者张某,系重庆市松藻矿务局中心小学教师。松藻矿务局地处川黔交界的偏僻乡场,距重庆市区近200公里,周围崇山峻岭环抱,交通甚为不便,作者是怎样到重庆采访的呢?
张某以前喜爱诗歌、散文创作,93年6月才学习新闻报道。张某自己介绍的采访经过离奇荒诞,近似呓语。1992年初,张到重庆,听熟人甲说乙的同学丙在当“读报女郎”,即萌“创作意图”。1994年元旦,张在重庆遇见同学丁,据丁说某同学戊在当“读报女郎”,遂坚定了“创作”决心。其实,甲的单位在哪里,张说不清,更荒唐的是提供“准确消息”的同学丁姓甚名谁、单位及家庭,张一问三不知,更何况同学的同学乙、丙、戊了。调查过程中,张某肯定地说:“读报女郎”重庆没有,但好象郊县有。
“采访”完成了,张某便进入“创作”。先设计了本场新闻闹剧的女主角“某大学中文系女学生小张(或艳果)”、“中专生明秀”,据此又想象推测演泽出“一位做服装生意的女老板”、“已退休两年的老刘”、“一位退休机关女干部”出面聘请“读报女郎”。为了增添“新闻的真实感”,张某还想象出本地“松藻矿务局某矿食堂职工李某,辞职后开了3家火锅馆,深知做生意不了解行情不行,于是请来‘读报女郎’,每周一、三、五晚上7点至8点听报。”(或许出于心虚,“再版”时,张又把这段删除了。)
《“读报女郎”》血肉丰满,婷婷玉立,如诗如画,生活在我们这个社会了。但“作品”毕竟系道听途说、想象推测而来,张某略带惶惶不安地将作品投给《中国劳动报》、《羊城晚报》等外地报纸。哪知投石问路,竟大获全胜。大概是投上编辑的嗜好,“跟上时代的潮流”,平日用稿极难的大报很快将来稿稍加删裁,刊登出来。
张某沾沾自喜,在众人夸奖声中又将《羊城晚报》刊载的消息,又重新抄写了几份,分别寄给《西南经济日报》、《西南商报》、《现代工人报》、《重庆晚报》等处,除了《重庆晚报》未用,《现代工人报》退稿外,其余各报又纷纷刊出。
初出茅庐,就轰动新闻界。年轻的张某未料到《“读报女郎”》这篇“豆腐干”文章会被数十家报纸转载,轰动新闻界。当人们纷纷告诉他,在XX报又见你大作时,他沉浸在一片喜悦中……
从发现新闻线索,到采访、写作、投稿,张某仅完成新闻写作的“土坯”。那么,《“读报女郎”》是如何通过编辑选稿、修改,报社领导审核的“窑制”过程呢——
“关”虽设而“门”安在
假新闻《“读报女郎”》之所以流传甚远,其中也凝聚了我们报社众多编辑的“心血”。许多读者很惊奇地问:为什么新闻五要素不齐的消息,竟屡屡不断在报纸上刊发?
由于《“读报女郎”》多在外地刊发,我们只好走访了重庆几家刊发或转载过该稿的报社。
曾编辑该稿的《西南经济日报》责任编辑说:“编辑稿件时,看到《‘读报女郎’》系手抄件,不象稿贩子骗钱的,便未想到核实。同时考虑到该稿文字较简洁、有可读性,遂删掉一些可信程度不大的词句,做花边消息,刊发在周末版上。”审核《“读报女郎”》的该报值班副总编,从厚厚的稿件堆中抬起头,疲倦地说:报纸出日报,编采人员少,任务繁重,也无心顾及这些小“豆腐干”文童。
转载《“读报女郎”》的《新闻汇报》、《璧山报》的责任编辑都说,当时转载该稿时,认为全国几家大报都登了,消息也是重庆发生的,未核实便转载了。《新闻汇报》值班副主编事后坦率地说:“当时看到《‘读报女郎’》时,也觉得该稿准确性值得考虑,首先新闻的几要素就不全,但想到《羊城晚报》是家严肃大报,新闻可靠性极大,便转载了。”
从上面的编辑、总编的摆谈中,可以认为,假新闻一再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对假新闻重视不够!同时,报刊上层出不穷的“谜语新闻”、“纪实文学”,众多的A、B、C、D,已让我们的编辑、总编的“防假战线”缩到了手抄件上,只要不是复写或打印稿,即可考虑刊用。
值得称赞的是,《“读报女郎”》在《现代工人报》和《重庆晚报》被责任编辑卡住了。《现代工人报》“都市周末”编辑白永说:“我报历来坚持真实为新闻第一生命的准则,抵制虚假报道,对拿不稳的稿件,历来坚持核对或不予刊用。收到《‘读报女郎’》稿件后,便觉得该稿新闻五要素不齐,文章力度差,描述很牵强。从行文写作看,采访一点不深入,看后不知所以然,因而将稿件退回,要求重写寄来。”《重庆晚报》编辑程世明说:“《‘读报女郎’》一稿有明显的哗众取宠、投其所好的痕迹,且重庆也未听说过,因而我们主张稳一点,即使其他报刊登了,我们也不攀比。”
由此看来,《“读报女郎”》一稿的虚假痕迹并不难被明眼编辑看出。但是假新闻为什么会一路“破关斩将”呢?
(原载《中国报纸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