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鸣
夜深了,窗外的秋雨一阵紧似一阵,我却毫无倦意。我在欣赏着刘一的摄影作品。这些作品全是在报纸上发表过的,用行话说,全是“抓拍”来的真实的图景。对摄影,我是外行。但从刘一的作品中我却受到一种强烈的震憾。刘一把镜头对准了我们这个急剧变革的时代,他在捕捉生活中真善美的闪光;他在揭示进步与落后,文明与蛮荒的较量中那巨大的落差。在这中间,他投入了自己饱满的激情。世界上任何艺术,只有作者倾注了热情,艺术作品才会有生命的魅力。一队风姿绰约的少女,在舞台上作时装表演。而在台下却站在一位穿着朴素的农村中年妇女,痴痴地仰望着那一队时装模特。多少巨大的反差!多少强烈的对比!仅此画面就会给人以联想,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作者偏偏又给作品题名为《人生都有十七、八》,题、图呼应,顿时使观者惊叹不已!
在摄影界,刘一可谓大名鼎鼎。称摄影家是当之无愧的:但刘一是记者,在西安晚报摄影部干了18年。他赞同一位法国评论家对他的评价:刘先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摄影记者!
1988年,国际摄影节在法国的阿尔勒开幕。世界摄影家的精品云集于此。而刘一竟被选中了19幅作品参展。这19副作品均是他在文革中抓拍来的镜头,题名为《中国西部、一个古老城市的故事》这一组作品是那一个疯狂时代的真实写照。在摄影节引起轰动。于是,这一组作品便被列为精品在世界各国巡回展示。于是,世界摄影界承认了:中国,有一位优秀的摄影记者——刘
刘一不是科班出身。不仅没专门学过摄影,就是连一般专科学校的门都没进过。1952年,年仅15岁的刘一就进了一家印刷厂当工人,以后又辗转了几个工厂。由于勤奋工作,由于天资聪颖,他被提拔为工会干事。工会干事就要搞宣传,搞宣传就得求人。求人画画,求人写文章,求人拍照片,整天给别人说好话,有时人家还要摆个谱。刘一想,为什么一定要求人,咱就不能自己干么?人家的本事不也是学出来的么?于是,他学画画,学写文章,学摄影。刘一最终在摄影上找到了自己的最佳位置。1977年,他被《西安晚报》选中,走上了新闻记者的岗位。从此,他背一副相机,栉风沐雨,四处奔忙。为我们的时代,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拚搏者、开拓者,创造者摄下一幅幅真实的写照。刘一在省摄影界声名显赫。按说,他并不需要整日身背相机辛苦奔波。可他迷恋摄影,热爱生活,钟情于自己所《从事的新闻工作》、至今依然风风火火地忙碌着。有时事急了,他竟身背两副相机,被人称为“双枪将”。刘一自嘲地说:“咱这人就是个闲不住的人,吃苦的命!”看到他那匆匆行走的身影,看到他那副乐达豁达的神色,你绝对猜不准他的年龄,不会相信,他已是57岁的老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