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宗华
前不久,在基层搞调查研究,发现有的单位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不是把功夫下在强化管理上,而是把希望寄托在所谓的歪打正着上。比如有个车间把一个班组里的一名谁都“惹不起”的人委以班组长,还美其名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结果非但未化成,反而使一个好端端的班组很快滑坡。
“歪打正着”的事儿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有。但它只是一种偶然的巧合。“歪打”和“正着”之间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我们切不可把偶然现象误认为事物的普遍规律,也不要把“宝”押在那极少的“偶然”上,否则是要受到惩罚的。
我们的一些管理者所以寄希望于“歪打正着”,主要是希图使小劲,见大效。说白了就是想通过哄、捧、给某种“甜头”等庸俗手法,换得后进职工的转变。这种想法和作法不仅无效,反而有害。因为作后进职工的转化工作,犹如治病,需要找准病因,尔后对症下药。把对症施治撇到一边,搞所谓的“歪打正着”,这好比一个人患了糖尿病,还一个劲地让他吃糖,那不是给他加病吗?乞求走捷径,到头来走了更大的弯路,这样的事还是不做为好。
更有甚者把“歪打正着”说成是“大胆尝试”这更是站不住脚的。不错,要推进改革和建设,应当进一步解放思想,在继承以往行之有效的方法的基础上,大胆地改革创新。但是很显然,这里说的“大胆”,是在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前提下,遵循事物发展客观规律所进行的科学探索,而“歪打正着”只不过是信马由缰式的盲目行动而已。管理工作是一项极其艰苦、细致的工作,一定要实实在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还是不要寄希望于“歪打正着”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