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育豹
日本电影《望乡》在我国放映,至今已有十五、六年。影片中的女主人公阿崎婆一生坎坷、悲惨的命运,以及译制演员赵慎之的动人配音艺术,却仍深深地留在人们的印象中。
不久前,年已67岁的赵慎之应邀专程来到无锡人民广播电台,和我合作演播、录制老作家沙陆墟的长篇小说《魂断梨园》。一天,我陪她在风光优美的太湖边上漫步。她满头银发,神态庄重,竟引起湖岸上一大片兴冲冲的旅游者驻足观望。这是怎么回事?赵慎之不足为怪,在我身边小声言地说:“跟以前我在扬州拍电视一样,游客们把我当成日本电视剧《阿信》中的老阿信了……”当来自江南塞北的游客得知眼前被误作“老阿信”的老太太,就是说中国话的“阿崎婆”时,兴趣更加高涨。
赵慎之出生在天津。解放战争时期,她是第四野战军的文艺战士,后在我军最早的特殊兵种——人民炮兵文工团当话剧演员。1950年,她转业到上海电影译制片厂,是当时新中国为数极少的专业女配音演员之一。如今,她自豪地说:“我已在译制片战线上工作了40多个春秋……”也许有人会说,所谓40多个春秋,实际上只能算30多年,电影界的人谁没被“四人帮”剥夺了10年艺术青春?然而,赵慎之的经历却不一般,在动乱的10年里,她的配音工作非但没有停下,还差点累倒在闷热的译制室里。那年月,进驻上海译制片厂的工宣队负责人,一次又一次把赵慎之、李梓等著名配音演员召集到厂里,并且不允许随便回家,布置一个接一个特殊的“重大政治任务”,并称:“就是不吃不睡,甚至献出生命,也要完成无产阶级司令部交给你们的光荣任务!……”这就是江青指名要看的一些外国影片。
从为阿崎婆配音到现在,虽然称不上是赵慎之的黄金时代,却也是她在配音艺术上果实累累的10多年。赵慎之摸着满头银发回忆说:“为阿崎婆配音,在我的艺术生活中是一个有趣的转折。在此之前,我总是为年轻的角色配音——少女、姑娘、小姐、少妇……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人老了,声音也起了变化。阿崎婆——是我配音的第一个老妇人。从那次后,观众就把我和十足的老妇人联系在一起了。”德国影片《英俊少年》中的老管家、日本影片《华丽的家族》中的夫人、《我两岁》中的那个挺宠孩子的奶奶等一系列形象,就是通过她的声音为我国观众所熟悉、所认可的。
深深热爱着配音艺术的赵慎之离休时,曾经有过一种失落感,甚至还为此流过眼泪。谁知,她刚刚开始离休生活,立刻有全国各地的许多单位请她帮忙。有的请她演播小说、诗歌、散文,有的请她为外国影视片配音、录制广播剧。上海电视台少儿组还请她在春节节目中与孩子们一起联欢……正因为她渴望工作,所以当我邀请她来到无锡合作录制长篇小说时,她尽管刚从北京回到上海家里,第二天就赶到无锡电台文艺部报到了——没有讲条件,没有讲报酬,更没有那种把艺术当商品的讨价还价。她对我说:“你们只要为我提供奉献的机会,我就心满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