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秋风五丈原

2023年09月16日

屈超耘

在飒飒西风中,帅星陨落,诸葛孔明先生于岐山五丈原病故了。“出师未捷身先死”,这本来就是一个大悲剧;加上秋声肃杀的环境,又使这种悲凉气氛升了级;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当他的灵榇被运到成都时,王健作词、谷建芬作曲由刘欢演唱的哀歌,更把这种苍凉、凄惋的意境推向了顶点。

其实,纵观诸葛亮的一生,又何尝不是一曲令人惆怅、哀叹的悲剧。

诸葛先生本是山东瑯砑人,自幼饱读经书,对中国的历史有透辟的了解。特别是身经东汉末期的战乱,流落到襄阳隆中后,对残酷的现实,犹有切肤之感。因此,躬耕陇亩,高吟“梁父”,不求闻达,不贪富贵,过着宁静、淡泊的田园生活。应该说,这步棋是走得对的,如果能沿着此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悲剧本可避免。然而由于严重的儒家思想在作怪,他的整个神经细胞都被“忠”、“义”,这类字眼浸透,故尔“淡泊明志”也罢,“宁静致远”也罢,都成为知识分子不堪外来一击的纱甲。一旦刘皇叔三顾茅庐,就坐不住了,就出山效力了,而且一发而不可收,终于变成一个不知回头的坚决的死硬派。

就智慧和才能讲,他确实高人一筹,也早看到曹操的优势。远在和刘备谈话的《隆中对》里,就曾明确地说:“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而只能向四川一带发展。后来,曹魏势力越来越大,他却矢志匡复汉室(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宝”哪!)六出祁山,(实际上是五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连年用兵,劳民伤财。不仅夙愿难偿,反而把自己的老命也贴了进去。从蜀汉方面讲,他这种精神固然可嘉,多次的北伐,表现出“风萧萧兮易水寒”式的凝重与悲壮。但从客观形势上分析,却完全是徒劳无益的举动。

毫无偏见地讲,诸葛先生既是一代忠良,又是一代贤相,一代英帅。他忠于刘备,也忠于刘禅,明知阿斗是个窝囊鬼,只为报先主白帝城托孤之恩,也矢志不移地予以支持。他担任丞相,善于用人,善于抚民,法纪严明,蜀人感恩戴德。他任主帅,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火烧新野,决战赤壁,南征孟获,北讨曹魏,一把羽毛扇,代表着一代伟大军事家的睿智和聪明。

正是传统的封建思想洗礼了他的灵魂,愚忠的迷雾遮住了双眼,最后终于无可奈何地以失败告终。东汉末年,群雄峰起,你争我抢,天下大乱。因此,人心思治,人心思统一,就成为天心、人愿的潮流。顺应这个潮流的是贤人,违抗这个潮流的是愚夫。而违抗这个规律的不是别人,恰给是被称为德才兼备的诸葛亮。我常常作如是想,如果诸葛先生一以贯之地按“宁静”、“淡泊”办事,不出隆中,后来的“三国”,局面不一定就能形成;如果他不愚忠地辅佐撑不起腰的刘禅,“三国”统一的时间将会提前很多。可正是他诸葛先生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客观上却延缓了长期的混乱。一代智者不可避免地演出旷古悲剧,完全是封建道德规范了他行为的结果。

秋风五丈原这一令人揪心的悲剧,对后人来说,只能是一面宝贵的历史镜子。可令人不安的是,自诸葛先生之后的一代代人们,不察时局,不识形势,盲目地去歌颂这位阻挡历史车轮前进人物为“伟大英雄”,什么“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呀,“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呀,这,才是真正的悲剧。因此,我感到异常不安。晚唐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总结秦亡的教训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把这话移来送给歌颂诸葛亮的人们,实在是太贴切了。

上篇:图片新闻
下篇:清明踏青赏华章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95/4/1995040103-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5-04/01/156357.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