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玉泉
清明时节,大地回春,风和日丽,人们在为亲人们扫墓之后,少不得还要去踏青。
据考证,清明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600余年历史,但踏青却起于唐,盛于宋。踏青就是借扫墓之机到郊外春游。因此,它是清明一个重要活动内容,自唐以来,文人骚客对踏青多有描述。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丽人行》一诗中,描写了唐代都城长安踏青的盛况,一群浓妆艳抹的贵妇,从城市坐着豪华的马车到郊外去踏青。“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那时到郊外踏青的多是深居宫中的淑女贵妇,一般小市民,经常往来于城乡僻壤,对清明踏青似无特别的兴趣。
唐代另一著名诗人孟郊写过一首《长安春早》,从内容看这是一首对“踏青”怀着不同态度的政治讽刺诗。它深刻揭示了当时尖锐的阶级对立。“公子醉未起,美人争探春,探春不为桑,探春不为麦,日日出西园,只望花柳色。”这些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贵妇,对踏青倒是极感兴趣。但她们只一心赏花玩乐,对农事一点不关心,所以她们“不知田家春,不入五候宅”,这就是说,她们根本不配享受大自然的恩赐,不配享受和暖温馨的春光。
到了宋代,踏青已成了城里人一种习俗,不但达官贵人,携着妻妾,到郊外踏青,而且久居城中饱受严寒之苦的小商人,都牵儿带女到城外享受美好的春光。欧阳修在《阮郎归·踏青》词中就生动地描写了郊外踏青的情景:“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梅,日长蝴蝶飞。”这里反映当时踏青的盛况如同现在的农村赶集一样,远远就听到马嘶喧闹声,其踏青热闹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古人踏青时不比现在,他们到了郊外,还要进行多种即兴文娱活动,放风筝、踢足球,甚至赛马斗鸡之类应有尽有,这些都在古代诗词中有所反映。如唐代诗人司马曙写过放风筝的乐趣:“高风吹玉柱,万籁忽齐飚,飒树迟难度,萦空细渐销。”把当时人们站在山上放风筝的情景写得多彩多姿,兴致昂然。
人们在经历了寒冬的居室生活以后,至郊外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松驰一下筋骨,于身心健康确实有益,先人既已归天,何必仍泪水沾襟?扫墓之余,还是踏青畅游,象古代诗人反映的那样潇洒享受一下大自然的美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