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茹
说起安铁分局电源屏工区,非工区人士都要皱眉头,原因只有一个:活苦。但是,本工区的每位成员则十分自豪地称之为“家”。
工区管辖的设备在四等、五等小站属70年代的老化产物,但它的更新不那么简单,可为了工作的方便我们豁出去了,自己动手,向困难进军。从此,马拉松式的“长跑”开始了。先是室内锯、锉、钻、焊、配。焊、配可以默默无闻地干。锉、钻就不同了,震得人耳朵都木了。更难办的是做好的新设备的更换,傻眼的时候多得不能数。
先是抬着4个20来公斤的新盘、4个工具包浩浩荡荡杀向慢车,别着急上车,坐车也要有讲究。平日随便坐,遇上春运就得多长个心眼儿。比如今年春运,两位女同胞与主力部队走散了,到了小站好不容易才被车上的民工从窗口塞了出来。小站的工作苦是苦,却也乐不胜收。我们的工作间冬季可以做温室,夏季则如小闷罐,只要在屋里站一会儿,就一身臭汗。我们7个人挤在不足2平方米的地方干活,忘了闷热,两眼紧盯手中的活儿,你吵“别碰我”,他说“拜托借个地儿”,我嚷“踩我脚啦”……在这份难得的嘻笑怒骂中连续干上四、五个小时,才算完成一半。接着饥不择食一番,就该找个窝儿舒展腰肢。说起来,还有这么一件趣事。大米溪车站跨越两个隧道,地狭人稀,没有旅馆,只得找间民房。住是住下了,结果床上一些吸血的虫子搅得人心发慌。男人们罢了,可怜那些女娃娃们,叽哩哇啦吵闹不停。不要管她们,这种抗议是无效的,等一会儿,她们自会呼呼地睡着的。不睡行吗?第二天还要继续干活呢!在我们这个“家”里,女人是不能娇滴滴的。
梅花香自苦寒来,设备好自众生养。这是我们工区人的经验之谈。我们爱护这个“家”里的“一草一木、一桌一椅”,人与人之间,更是亲密无间、情如手足。否则,我们怎么捧回什么“省优秀QC小组”、“局优秀班组”、“分局一级班组”的桂冠?不是跟你炫耀,这才是新近的,要追溯过去我的嘴巴就困了。你看,在我们这个“家”,是多么充实、向上、富有乐趣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