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严家民
走进古城西安的大小商场,林林总总的南方服装汇成七彩的海洋,展现在陕西人面前,人们不由自主地惊叹:陕西的大商场怎么成了南方人的竞技场。陕西人不穿陕西衣,陕西人穿不上陕西衣,近年来实在令陕西服装界人士大为尴尬。作为全国驰名的纺织大省,服装这个“龙头”为什么就舞不起来?为此,笔者近日就此事专门走访了陕西纺织服装行业的有关人士。
令人堪忧的服装业现状
据介绍,陕西目前共有服装企业463家,全民企业31户,其余为集体企业。这400多家企业中,大约有20%的企业处于赢利状态,30%的企业处于保本生产状态,另外50%的企业正在或已经走上亏损和倒闭的道路。1994年陕西省服装总产量仅2900万件,创产值才4.7亿元。全省人均服装不到一件。而中国服装工业公司公布的资料却表明,1994我国的服装产量高达70亿件,居世界第一位,其中一半出口,创汇237亿美元,成为国家最大的出口产品。“八五”以来,全国的服装产量以平均年递增21.9%的速度迅猛发展,广东、浙江、江苏、上海、福建、湖北、安徽等13个省市的服装年产量已超过1亿件,占全国服装总量的92%。相比之下,陕西这个棉纺织规模排名全国前十位的纺织大省,服装生产在全国仅排列在27位。陕西服装业的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整个纺织工业发展的关健因素。
服装业落伍的症结何在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和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服装业开始在我国迅猛崛起,并成为带动纺织业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和主导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客观地说,陕西发展服装业,具有面料、设计、加工、劳动力、能源等多方面优势,但优势不扬过时短,陕西人错过了及早发展服装业的最佳时机,结果稀里糊涂地让南方人拣了便宜。拿面料来说,陕西的中长布被南方人低价买回去,加工成高档西服又打回西安市场,竟能以假乱真;陕西的牛仔布被南方人买回去,经过石磨等整理加工,做成牛仔服再卖给陕西人。多年来,陕西只抓纺织的最初产品,忽视了印染加工整理行业的开发投入,不能不说是决策上的失误。为促进服装业大发展,国务院于1986年11月通知,将服装业划归纺织部实行行业管理。陕西省人民政府也于1990年1月3日发文,将全省服装鞋帽行业从二轻厅成建制移交给陕西省纺织工业总公司归口管理。但时至今日,陕西服装鞋帽业划归仍然处于“明划实不划”的停滞状态。
省上服装鞋帽行业划归受阻后,直接影响到地市县的划归工作,造成了服装鞋帽企业困扰加剧。更为严重的是,国家规定的优惠政策,陕西服装鞋帽企业没有落实,“七五”规划中服装鞋帽未能实现,技改项目全部落空……
服装业腾飞的希望之光
为促进陕西服装业的大发展,去年6月和今年3月,有关部门曾召开服装研讨会,就振兴陕西服装业进行专题讨论。大家一致认为,造成陕西服装业落后的原因,除政府及有关部门没有给予必要重视外,观念陈旧、技术力量差、设计落后、生产营销脱节也是重要原因。
应该看到,陕西的服装业虽然存在着种种不利因素,但近几年全省的一些服装企业并非无所作为。在1992年“上海中国服装博览会”上,陕西的羊毛防寒服、注塑鞋等产品却爆出了冷门,参展的近千件产品3天销售一空,上海的多家报刊对陕西产品进行了报道,称在全国服装行业的竞争中刮起了一股“西北风”。以康贝制衣实业公司、陕西伟志集团有限公司、陕西一毛服装公司为代表的一批服装企业,近年来已在全国服装市场上崛起,并多次在全国评比中获奖。更为乐观的是,西北纺院、西安美院、培华女子大学、西安美术专科学校等十多所高等院校,每年都培养出居全国前列的大批服装设计及工艺制造专业人才;章晓慧、徐小平、曲梅、曲晓惠等服装设计师也在全国崭露头角。
我们不难看出,陕西发展服装生产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只要把这些优势综合利用,再加上政府部门尽快加强宏观和业务指导,尽快促使服装产品向新、高、精方面发展,陕西服装业走向振兴是大有希望的。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