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关中遗麦有多少?

山民大气魄 拾麦集团化

2023年09月16日

本报讯 由于受现代化收割机械的冲击,来关中的麦客在逐年减少,但来关中拾麦子的人却越来越多,今年最甚,且已拾麦集团化。

来捡麦子的各地人都有,但尤以商洛人最多。6月17日,记者在咸阳通往飞机场的民航西线路上,相继看到6辆加长东风车满载了农民捡的麦子轰隆隆地向商洛驶去。一位铜川个体司机告诉记者,他是被这些农民雇请的,单程送到600元。当问到一车能装多少时,他说刚过完秤,共有10吨多。

每个车跟前都围满了拾麦人,多数为妇女,老的有五六十岁,小的10多岁。听说记者采访,她们争相回避,拒绝回答。在渭城陵昭村口,在一个拥有50多人的捡麦队伍里,记者终于找到了一位愿意开口的中年妇女,她大大方方地说,她叫朱桂芳,商州杨斜镇人。她们镇来拾麦的人很多,有的去了渭南,有的去了临潼,有的来到咸阳。她们这一伙共50多人。她是6月5日出山,12天捡了600多斤麦。她说她来关中拾麦这是第二次,去年也捡了这么多。当问到为什么要出来拾麦时,她说:“山里穷,粮食总不够吃,出来捡10天半个月,一个人一年的口粮就凑合够了,一家如果出来三四个人,这全家一年的吃粮就宽松多了。”她指了指人群里正在组织装车的一个男姓长者,说:“他是我们的头,他一家出来3口人,今年已经是第三年了。他称我们拾麦集团军,他是集团军司令,还说我们这样做就和把地种在关中一样,我看也有道理,一个人捡五六百斤,不等于在关中种了一亩在我们山里种了3亩地?”说完她笑了。

陵昭村的赵理想告诉记者,这些人全散住在农民家里,捡了麦往公路上一摊,来往的汽车给他们碾得干干净净。像这样的拾麦队伍,他们村共有3个,昨天走了两拨,放走3卡车麦子。村民吴小亭说:“拾麦现象从1993年就有,但往年割拾兼顾,走时捡几袋子麦搭车回去,而今年不同,不割专捡,雇一个车拉麦,雇一个车拉人,浩浩荡荡地来去,真想不到,拾麦还有这大气魄”。

记者又采访了咸阳渭城区周陵乡党委书记刘孟林,他说周陵乡是咸阳秦、渭二区最大的乡,全乡38个村,村村都有捡麦人。当问到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时,他说了三点:“一是机械化收割麦子浪费加大,这使拾麦人大有捡头;二是三夏大忙,当地农民根本没有时间去捡麦子;三是关中农民不缺粮,丢一点在地里不在乎。”刘书记还说:“外地人来这里捡麦是好事,咱们提倡颗粒归仓,但不可能,与其让这些麦子弃在地里,还不如让少粮的山里人捡走。”本报记者翟龙

上篇:没有了
下篇:安康地县法院下硬茬追究错案着者责任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5-06/22/145310.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