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伍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这是多年来社会上较为流行的一句话。无怪乎有些人对各种评选毫无兴趣,因为这事多是领导说了算,选与不选都是一回事,不过搞一下形式罢了。
人们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心理,是由于个别领导在评选中扮演了“伯乐”的角色。他们选“马”的方式有独到之处,就其特点而言,有文、武之分。
所谓“文伯乐”。他们在选“马”中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所选的“马”不是惟命是从,利于驾御,就是“马”主对自己有利用价值,大都具有先“马主”之忧而忧的义举。对于“老伯乐”、老上级之“马”或其举荐之“马”,虽为劣驽,亦会拍着马屁称作良骏,以博取欢心。从本质上讲,这种选“马”其实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名为选“马”,实择其主而已。以利于驾御为标准的“伯乐”,在选“马”时,大都对“马”的迟速不加追究,只要听话便是好“马”。因为他们担心“千里马”会让自己的“车”巅簸不已,会给自己的驾御造成危殆之势,所以他们常常对那些桀骜不驯的“千里马”不屑一顾。你纵有千里之能,亦不敌我手中尺许之策。这样选“马”必然导致“良马”老死田园,“驽马”行于坦途,给“千里马”造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悲剧。 所谓“武伯乐”往往刚愎自用,凭主观意测,过于相信自己的眼睛,表现武断。在选“马”中摆出老架子,大有慧眼识才舍我其谁之能,他们的依据是自己对“马”的印象和少数人的意见,而对于自己没有见到或听到的“千里马”不闻不问。其结果必然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之见,以致于“千里马”“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呜呼,如此选“马”岂不悲哉!又怎能令群众信服,在众失所望的情况下,又怎能领导好一个企业。
笔者以为,要真正选出群众信得过,代表群众意愿的人选,就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放手让群众自己选出真正的“千里马”来。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