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省上有名的先进企业陕西柴油机厂,近年来却步履艰难。职工们忧心忡忡地说: “陕柴向何处去?”“谁来救救陕柴?”
陕柴厂1966年筹建,1970年投产,占地面积24.9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7万平方米,是生产农用柴油机的专业厂家,属我省农用机械的重点企业。该厂现有职工2316人,其中离退休426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60人(高级职称18人)。拥有各种设备1150台(套),主要产品有3个品种40万马力的柴油机、系列柴油发电机组、农用三轮车等。
1995年,用陕柴人的话来说,是企业走向市场后一次最好的机遇,市场大门洞开,柴油机、发电机组、三轮车的市场需求量大增,产品供不应求,出现了建厂以来未曾有的机(鸡)屁股掏蛋的现象。然而令陕柴人苦恼、心焦的是:由于无资金投入,每月仅生产柴油机500至1000台,根本无法满足我省及相邻地区市场年需4至5万台柴油机的要求。就这,还是靠用户的预付款艰难的支撑着生产。舍此,生产根本无法正常进行。目前,由于柴油机产量难以保障,致使机动三轮车、柴油发电机组无法组装,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市场机遇从自己的手指间滑过。眼看着家门口的大片市场被常州柴油机集团公司和玉林柴油机厂占领,陕柴人痛心疾首,心急如焚,但又无能为力。怨谁?
怨银行“杀残牛,弃病牛,养壮牛”,“嫌贫爱富,见死不救,不尽人情”!显然对银行不公。因为,银行正逐步向商业化过渡,加之《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一系列法规颁布实施,贷款的管理更加严格,不受行政干预。保证资金安全、增值等,是银行改革的方向和应尽的职责,放出去的贷款若无把握收回,肯定不愿轻易放贷。
怨上级主管部门?主管部门亦做了不少工作,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他们出主意、想办法、搞协调、要资金、寻伙伴,路没少跑,力没少出,心没少费,但收效甚微。
怨企业自己?陕柴人也是一肚子怨气,举出一大堆亏损的理由:其一,工厂先天不足,设计能力低,无力参与市场竞争。陕柴当初设计能力仅3万台,厂子生产开始后国家基本上再未投过资,企业自己又无力上规模。因此,柴油机产量始终徘徊在2万台左右。而目前全国最大的常州柴油机集团公司已发展到年产各种型号的柴油机200万台的规模,陕柴建厂以来最好的生产年份1978年也只生产了2.8万台柴油机。当初和陕柴同规模的兄弟厂家,在政府的扶持下,经过不断改造、扩建,年生产能力已达8万台以上。按目前市场材料价格计算,年产柴油机只有达到4.5万台左右,才可维持保本经营。据此,我们就不难理解陕柴为何亏损了;其二,设备老化,30%的机器超期服役,难以达到生产所要求的精度和质量标准;其三,企业严重亏损,资不抵债。陕柴建厂以来大多数年份都处于亏损状态,好在1990年以前的亏损国家已弥补,企业算是盈亏持平。1990年以后国家不再承认政策性亏损,结果到1994年底企业已亏损2549万元,机电产品报废损失294万元,递延资产挂帐495万元,待摊费用370万元,合计亏损3708万元;其四,包袱沉重,拖欠款额巨大。欠职工工资、医疗费、到期集资款及电费、电话费、税金、银行利息等累计达1040.8万元;其五,政府对农机企业重视不够,没有把农机企业当作一个能带一大片相关企业的产量对待,投资不足,致使陕柴一年不如一年,到了生产难以为继的地步……
目前陕柴虽然采取了理顺经济关系,化小核算单位,建立健全分厂制,加强成本管理,降低消耗,挖潜增收,提高产品质量,压库促销,强化资产管理等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资金的困扰,使生产难有起色。因而,从企业领导班子到职工群众,不少人都感到陕柴前途渺茫。他们向社会呼吁:“谁来救救陕柴!”一些职工们还对笔者说:“希望政府早下决心让陕柴破产或被某个实力雄厚的企业兼并,以彻底摆脱目前的困境。”
(李振国刘振作)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