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江河
潼关县有条河,名叫桐峪河。以前,这河清澈透底。孩子们常在河里捉虾摸鱼,戏闹玩耍;女人们常在河旁洗衣涮物,欢笑说唱。附近村的人吃的是这河的水,牲畜饮的是这河的水,地里浇的也是这河的水。说起这河,还有一段鲜人为知的传说。那还是在秦国。一年大旱,方圆几百里滴水不见。秦王带着上万兵马路过桐峪,因干渴,不少兵士、战马昏厥在路旁。这时秦王的坐骑在原地直打转,嘶鸣不已,碗口大的蹄子在地上使劲刨,不一会儿,涌出一眼泉水,碗口般大小。秦军兵马饮之,得救。这水越流越大,变成一条小河,所经之处,救了不少黎民百姓。从此,这里庄稼茂盛,人丁兴旺,人们相安无事,生活美美满满。因此,人们为这河起名“救命河”。
清朝同治元年大旱,附近河水断流,唯有“救命河”的水仍涓涓不息。为此,河两岸及附近的村民为了解决人畜用水,浇地用水,发生了抢水械斗;有9个村的上千名男女加入这场厮杀,焦头烂额,死伤无数。此事惊动了潼关兵备道副使张确切,他勘验秉公核断:9村的黎民要饮水,牲畜要饮水,非一村独有。并请匠人为9个村刻了9块石碑,上面记述了用水的办法。碑文内容一样,字体一样,就连石碑的材料、大小、色泽也一模一样。随后,官府又组织百姓,挖渠引水到各村。从此,9个村的村民再没为吃水发生过械斗,和睦相处,相安无事。
斗转星移,沧桑巨变。改革开放,这里发现金矿。黄金的诱惑又使沉睡的山村沸腾了。村民们涌入山里,就地取材,就地炼金。于是,平静的山村让整日轰鸣的马达声取代了。几乎是家家都在粉碎矿石,家家都有电碾子,家家都有氰化池,家家都会炼黄金。不几年,土房变成了小洋楼,不少人家有了拖拉机、摩托车、大卡车,有的还有小轿车。不少人家的楼顶也竖起了一口口白色的“大锅”——卫星接收天线。可村子里,到处是一堆堆提炼黄金后的废矿渣。堆不下,就倒在“救命河”的两旁,矿渣又顺水而下。矿渣含有汞、氰化钾,有毒会要人命。把个清清的河水弄污浊了,变成了泥汤汤。从此,河里没了鱼虾,河两旁再也没有妇女们洗衣物时那悦耳的欢笑声。这河水,人喝了要命,牲畜喝了要命,就连庄稼喝了也要命。再也不敢饮用河水了。因此,有人称此河为“要命河”。
炼黄金,几个村有了钱,都打了机井。水打上来是清清的,但专家们取样后说:地下水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我在桐峪河边的下一小村,见到那块被村民敬放在关帝庙内的石碑,虽然年深,仍保存完好,笔迹清晰可辩,上面有9个村的族长签名。现摘抄一段碑文:“民非水火不生活,是一日不再食则饥,一日不再饮则渴。”“如遇早年,上流不得截水灌田,以致下流民无食水”,“放水食用,各村亦不争执,不论军籍、民籍,争水取利定罚。”落款日期:同治元年四月吉日。
我看了这段碑文,内心难以平静,心想,如果当初潼关兵备道的官员张确切能料到“救命河”会变成“要命河”,他不知该作何想?也许,他会在石碑上再补一段文字:“保护环境,造福子孙。各村黎民,务必遵之。违者,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