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石头开花千支歌

——读民间艺术家王生堂的《陕北正月天》

2023年09月16日

曹谷溪

陕北的正月天,比上海、北京都红火,隆重。每到这个时候,总要有许多作家、画家、音乐家和摄影家告别都市,不远千里万里赶赴陕北看秧歌,转九曲。在这些远客中,不仅有国内的,还有来自港台、日本、南洋诸国和欧美国家的。作为陕北土著的文艺工作者对此更有一种特殊的乐趣与情感。我曾以《陕北正月天》为题写过这样一首小诗:

秧歌,扭弯了

所有的大河小沟;

腰鼓、鼙鼓,胸鼓

这么打,那么擂,

直震得山摇地吼!

爆开,每一个浓缩着

大葱,大蒜和烤旱烟

呛人的狂烈——

唱一曲酸掉牙的

“艄公老汉揣奶头……”

大块大块地吃肥肉,

大碗大碗地喝烧酒;

 陕北庄户人家的正月天哟

初一醉到龙抬头。

其实,一首小诗怎能写出陕北正月天的千般趣味万般情韵!正月里的开场锣鼓怎样敲响?有议程有讲究;二人场子、四人场子、八人场子九曲灯火怎布阵?有般数有套路;拜年秧歌、谒庙秧歌、彩门秧歌、水船秧歌、收场秧歌融民俗乡情与趣味典故为一体,更能展示秧歌手特别是伞头的才气智慧和唱腔音韵之优美!现在,捧在你手中的这本小册子才是真正的“陕北正月天。”

外乡入常常惊叹:陕北这地方山大沟深,土地贫瘠,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可是为什么这个地方却是出人才出奇迹的风水宝地!一曲《兰花花》唱遍全中国;延川的“布堆画”,洛川的“毛绣壁挂”,漂洋过悔;在“亚运会”打出神州威风的安塞腰鼓,更令海内外各界赞叹不已。我亲爱的读者,怎么也想不到这部《陕北正月天》的作者王生堂竟是一个没有上过学,不会写字的石油工人!

王生堂三岁上殁了亲娘,十三岁上开始外出揽工。钻草窑,睡庙堂。糠菜充饥,唱着小曲儿,走遍陕北城乡。他曾进剧团唱过戏;他曾钻老梢当过“黑户”;也曾以“盲流”多次被遣返……直到一九七〇年,这个二十六岁的流浪汉才被延长油矿招工,成了一名黄土高原的采油工人。

陕北有句俗语说:“穷乐活富忧愁,叫花子不唱怕干球!”王生堂从小就爱看秧歌,爱看戏,爱听书。特别是在他十多年的流浪生涯中,从各地的“书匠”(陕北也叫“说书先生”)那里学会了不少《陕北说书》的段子;从秧歌队的“伞头”那里学会了许多秧歌,从乞丐那里学会了“道喜”;还从阴阳先生和巫神那里学会了“巫歌”;从石匠、船夫、赶脚汉们那里他学会了许许多多的民歌小调、酸曲儿……也许,正因为这些,才使他的《陕北正月天》既有芳香的泥土味,又有浓郁的陕北民歌风,甚至可以说这是一部研究陕北秧歌、陕北风土乡俗的“活化石”。

据我所知,王生堂同志是延长油矿的文艺骨干。他经常坚持业余创作,自己写不成字,他就将编好的段子记在心里,儿子或女儿放学回家了,就将自己的作品念出来,让儿女们记在本本上。王生堂潜心于陕北民间艺术,他不仅“肚才”好,他的演技也非常精湛。每到春节,他既是导演,又是伞头,还是秧歌小剧的主角。陕北秧歌、陕北说书、快板、小调都能做到即兴创作和现场表演。见过他演唱的人无不称赞叫绝。他多次参加过县里、地区和全国石油文艺汇演,并受到好评和奖励。

陕北,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这里有开天辟地的盘古氏,这里有人文初祖轩辕帝,这里是大禹治水的始足地,这里是中华古老文明的发祥地……汉民族文化的一切形态和特征,都从这里繁衍开来,发展起来。特别是象征中华民族精神的黄河、黄陵和万里长城在这里神遣鬼差地相汇,使这块古老的黄土地披上一种无法破译的神秘色彩。在偌大的中国版图上,微不足道的陕北,竟在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占有她独特而非同一般的地位。每个领域和方面的研究探索,都与这块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正是基于这种思考,才使我大胆地向亲爱的读者推荐王生堂《陕北正月天》。 

由于陕北的闭塞,才使我们这个民族原始的淳朴和古老的文化在这里得了比较完美的保护;由于王生堂经历和阅历所致,他的《陕北正月天》必然保存了陕北乡俗和民间文艺的原汁原味。正象一件精细的玻璃鱼缸更有收藏价值一样,王生堂的《陕北正月天》一定会使您喜欢。

上篇:“救命河”兮“要命河”
下篇:送行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95/7/19950727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5-07/27/146169.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