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们称为评剧“四大名旦”之一的白玉霜,是评剧“白派”艺术的创始人。陕西电视台近期播放的电视连续剧《白玉霜》,使广大电视观众倾动。白玉霜忧愤、刻苦而倔强,生活、从艺的境况凄楚,她为评剧而燃烧自己。“戏情即世情,欲谈世情看戏情”,电视连续剧《白玉霜》即是旧中国戏曲艺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白玉霜原名李桂珍,又名李慧敏,是河北滦县古冶生于1907年,1942年去世。其父是著名的莲花落艺李景春。白玉霜11岁开始唱京韵大鼓,14岁时又拜孙凤鸣学唱蹦蹦戏,主要学得《花魁从良》、《马寡妇开店》、《花为媒》、《秦雪梅吊孝》、《茶瓶计》等戏。她曾在孙家班与张丽云(筱桂花)、雪玉茹轮流担任主角,在济南、青岛、大连一带演出。1934年,白玉霜应邀赴上海演出,其间与上海的钰灵芝、爱莲君合作演出了《花为媒》、《空谷兰》、《桃花庵》、《马震华哀史》、《珍珠衫》等剧;后又同京剧演员赵如泉合演京、评西腔的《潘金莲》,从此声誉日重,受到上海文化界进步人士的重视。三十年代后期,白玉霜在北平开明戏院长期演出。她精于唱功,表演细腻真切,在艺术上敢于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白派”艺术。由于她和喜彩莲、芙蓉花等人的共同努力,年轻的评剧便日臻成熟。白玉霜的演唱,低腔共鸣音浑厚,她创造的低回婉转的唱法,加强了评剧唱腔的抒情性。她与刘翠霞、爱莲君、喜彩莲在演唱艺术上各具特色,故此,在三十年代她们即被人们称为评剧“四大名旦”。
白玉霜是一位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她不仅在表演上有许多创新,而且在评剧伴奏乐器中也加进南胡以充实乐队。白玉霜对评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许多大的贡献,为我国评剧艺术留下了珍贵的遗产;同时,电视连续剧《白玉霜》也留给观众许多思考。 (阎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