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县西阳镇香油加工厂,是马敬西于1987年办的第一个厂子。
祖辈和黄土打交道的农民办厂谈何容易!简易厂房、最基本的设备,是他东拼西凑8000元置办的。而当时的镇政府作为联营一方,除给他提供场地外一应问题都将由他解决。可联营合同却规定:盈利对半分,亏损马敬西负责。办厂之前,到各地调查市场,他已将家中仅有的1000多元积蓄花个精光,办厂又背了一身债。可组织生产仍需流动资金。马敬西一咬牙,用全部家产房屋抵押,贷款2万元;又以高出银行数倍的利息,求人担保,借款5万元。香油厂终于于5月1日试产。样品经检验符合标准。马敬西遂又身背产品进北京、闯兰州、跑西安。他先后跑了数百家副食批发零售商店,介绍产品,联系销售,终于使第一批600余箱香油销售一空。到1987年底,他们共生产香油20吨,收入24万元,并获得咸阳市优质产品称号。
之后随着管理的规范和产品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香油远销北京、哈尔滨、新疆等15个省市。销售收入、利税连续4年翻番。到1990年年产量达360吨,销售收人320万元。1991年香油厂兼并了倒闭的西阳水泥预制厂,厂子规模扩大,实现机械化,企业跃上一个新台阶。
香油厂的成功,给马敬西打下基业。按农民的思维,他满可以滋滋润润当当大款了。可在商潮中“野心”已膨胀起来的马敬西却一意孤行要再受“一茬罪”。1992年他经过周密调查论证,又费尽心力自筹100万元建起皮革厂。皮革厂当年建厂当年投产,当年见效。厂里生产的山羊蓝湿革被一大公司看中,一次定货3万张,转销意大利。1994年,他们生产的7000多件款式新颖的各型皮装连同5.6万张山羊革全部销售一空,实现销售收入700万元,利税90万元。产品获国家级金奖。马敬西因此获内贸部授予的“发展中国皮革功臣奖”。
1993年马敬西紧接着又创办了肉联厂、轮车厂,以70万元收买了西阳综合厂,并都相继投产出效益。在此基础上他组建起了“陕西省三原县兵马俑实业集团”。马敬西的办厂“瘾”越来越大!
马敬西创办了企业,而办厂的经历又在改变着他本人。如渭水汇黄,他顿觉心胸变宽。早在1991年,他就自愿取消了自己在企业中的分成,将企业全部转为集体性质。他曾拿出1万多元为家乡修路,也曾把政府奖给他个人的1.5万元捐给当地小学。1995年他又决定每年拿1600元资助贫困地区20名失学儿童,供给9年。香油和皮革加工促进了当地种植业和养殖业大发展。目前他的公司拥有固定资产600余万元,安排农村劳力400余人。年产值1200多万元,利税150多万元。
马敬西本人现在是咸阳市人大代表,咸阳市授予他“优秀乡镇企业家”、“95十大杰出青年”称号,省上授予他“优秀青年乡镇企业家”称号。
“贪得无厌”的马敬西对这些仍不满足,他的目光早又盯上了下一步。不是么?铝材加工厂等几个项目同时兴建,马敬西又忙得恨无分身之术……(林夕随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