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读书的韵味

2023年09月16日

文/陈博东

读书如同品茗赏月,必有一种韵味潺滠。由于读书运用的阅读方法不同,故所得就千差万别。即便是文人中的俊杰,恐怕也莫衷一是。

有人主张“博览群书”,其指导思想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以致用,可谓读写一体化。书读得愈多愈杂,眼界与思路愈加宽阔。人类在解决愚昧这个大病症时,书籍乃是最好的医师。人的血脉经络有不畅之处,多请几位医师,总有高明者能点中穴位,使人茅塞顿开。晋陶渊明曾感悟“好读书,不求甚解”;诸葛孔明的“略观大意”;法国雨果一天要看几部小说;美国马克·吐温一年要读上百部书,若无泛览之翼,这些老虎非得累趴下不可。

前苏联大作家高尔基主张广泛地阅读。泛览的范围未可限量,甚至认为读一些枯燥无味的、坏的书,都没有什么不好。他说:“我读过数不清的坏书,然而它们对我也有益处。应该知道生活中的坏事物,象知道好的那样清楚和准确,应该尽可能知道得多些,经验越是多种多样,人就越得到提高,人的眼界就越广阔。”有比较才会有鉴别,有鉴别就会有提高。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一个上午就翻完美国国会图书馆里经典物理学所有的工具书,他不去记公式,不记光速,不记推导过程与结论,但却在想用时,能准确迅速地查寻到……上面几位大师都是泛览的典范。泛览如同密蜂采集花粉,采得百花香,才酿一甘甜。若死叮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酿出的蜜定然逊色不少。

精读是读书的另一韵味。所谓“精”读,就是细细玩味,反复揣摩,务求其明白透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感悟。对于经典之经典,应达到熟读成诵,融汇贯通。据史书记载,孔子读“周易”就读到了“韦编三绝”的程度。唯有精读,文章的神韵风姿,微言精义,才能呼之欲出,触之即明。正如苏轼所言“攻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精读者,实如开掘清泉,愈挖水愈清澈。要取到书中之真经,非精读不可。而精读,需要有一个平淡清静的心境。戒走马观花,戒骄,戒躁,才能循序渐进地悟出精读的奥妙。

其实,对好读之人来说,泛览和精读都是不可缺少的。前者是“一览众山小”的无限风光;后者是“深山古寺”的台阶和小路。王充曾言“涉浅水者摸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小鱼小虾不可不摸,深水蛟龙也不可不得。总之,各有各的风味,各有各的妙处。泛览不足,精读补之;精读枯燥,泛览助之。二位一体,相得益彰,才会真正体会到读书之乐趣。

据说,有位学者已在设计,让计算机帮助读书人来“泛览”和“精读”,倘若此软盘问世后,我们可换一种方式阅读,其韵味想必更加回肠荡气。

上篇:图片新闻
下篇:曹禺赞赏新思维拍摄“繁漪传”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96/1/19960113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6-01/13/150134.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