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舟皿
农历十二月俗称腊月,为什么叫腊月,缘起于何时?了解其历史,不仅有趣而且有益。
腊字原写作蜡,蜡是古代一种祭祀的名称。《礼记·郊特牲》(下未注出处者皆引自此书)说“伊耆氏始为蜡”,《帝王世纪》诸节认为伊耆氏即帝尧,由此可知蜡始自公元前21世纪的原始社会。《广雅·释天》曰:“夏曰清祀,殷曰嘉平,周曰大蜡,秦曰腊。”但《玉烛宝典》则云:“腊者,祭先祖;蜡者,报百神——同日异祭也。”周代则是“八蜡以祀四方”,八蜡是:一先啬,祭神农;二司啬,祭后稷;三农,祭古时田官之神;四邮表畷,祭始创田间庐舍、开道路、划疆界的人;五祭猫虎,求它们多食野鼠野兽保护庄稼;六坊,祭堤坊;七水庸,祭水沟;八祭昆虫,以免虫害。但还是有区分的,“蜡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从上可知尽管古代称名不一,所谓腊祭就是古人在年终月份,祭礼先祖和百神,以祈祷来年农业的丰收。因历代腊日都在每年农历的年终月份,自汉朝起就叫十二月为腊月。
民以食为天。古代采用刀耕火种,各种灾害多而频繁,农业亩产很低且时常绝收,病疫流行,古人认为这一切都是由神灵安排的。因此为了有饭吃,便迷信于腊祭,天子亲临祭祀, “合聚万物而索飨之。”《礼·杂记》记载了春秋时鲁国的腊祭:“子贡观于蜡。孔子日:‘赐,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也。’孔子日:‘百日之蜡,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东汉成书的《东观汉记·张酺传》讲:“适会正腊,公卿罢朝,俱贺岁。”从主祭人、祭物的丰盛、腊祭的盛况,到公卿罢朝,无不表明古人对腊祭的虔诚。
腊祭之日叫腊日或正腊,《史记?秦本纪》说,秦国在公元前326年始效夏商周三代自立了腊日。汉朝以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为腊日,后改为农历十二月十八日。南北朝以腊祭宜在新旧交接之日为由,将腊日移至除夕。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十二月八日成为释迦牟尼成道日。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十二月》云: “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日腊八粥。”这说明至晚自南北朝起,十二月八日已不是腊日了,腊八节吃腊八粥乃是佛教节日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