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两个根本转变,是“九五”计划以至今后15年远景发展规划的根本任务。其中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整体素质,是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把握这一战略思想,对于搞活地方国有企业,实现经济新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
国有企业是县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它所拥有的人才、技术、信息、市场和创造的利税仍然有相当优势和占绝大比重。同时国有企业又多是在粗放型增长方式下产生的,转变增长方式所要解决的问题也主要在这些企业。 “八五”期间,城固县办工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1995年,县直工业完成产值2.2亿元,实现税金2539万元,与“七五”末相比年年递增3.7%和3.6%,县直工业拥有固定资产2.5亿元,职工人数达6879人。工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县域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去年跨入全省综合实力十强县和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十大县之列。然而,综观城固工业经济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其经历了一个从低速增长到增量扩张的发展过程,经济总量虽有较大增长,但未跳出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城固工业经济要在“九五”期间实现25.21%的增长目标,必须紧紧围绕实现“两个转变”,更新发展思路,切实做到“六个转变”,即:在指导思想,由于惯于追求速度、粗放经营、外延扩张向讲求效益、集约经营和内涵扩大再生产转变;在工作重点上,由偏重于扩大经济总量向注重结构升级、重塑市场竞争优势转变;在发展途径上,由片面追求增量向同时注重搞活存量、加速资产重组、发展规模经济转变;在要素投入上,由偏重物质资源投入向注重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在经营取向上,由习惯生产经营向注重资产经营、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转变;在价值实现上,由浅层次适应市场向深层次开拓占有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交换转变。
抓住重点,把搞活国有工业企业特别是财政支柱企业放在县委、县政府的中心位置
地方工业经济发展要靠国有大中型企业,搞好这些企业,特别是抓好其中的骨干企业,就可以基本搞活地方工业经济的存量资产,提高科技水平和经济增长量,带动地方工业经济的稳定增长。基于这一认识,县委、县政府确立了“工业兴县”、“抓龙头带整体”的战略方针,把国有骨干企业的命运和城固县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集中精力抓好“两户”(利税大户、亏损大户)企业,使之成为全县工业改革的试点和样板。在这方面,我们突出抓了两件事:一是加大工作力度,实行县级领导包抓工业一条线责任制。对烟厂、酒厂、氮肥厂、纺织总厂四个财政支柱企业,分别由县委、人大、政府、政协主要领导负责,实行“一把手”工程;水泥厂、科技化工厂、制药厂、彩印厂四个亏损大户企业,分别由一名县委副书记或副县长“扛死肩”包抓,采取“一厂一策”、“一户一目标”,限期扭亏。包抓工作实行“五定一奖罚”,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完成预定目标的,县上拿出50万元进行重奖;没有完成任务的按合同规定如数扣罚。通过真抓实干,现已初见成效。1至3月,县直工业完成总产值、销售收入、税金,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34%、40%和15%,其中这8户重点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582万元、销售收入7889万元、税金1757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5%,34%和11%,一举改写了连续几年一季度工业生产负增长的历史。二是以产权关系为纽带,以新产品为龙头,推动企业联合,培育企业集团。县上紧锣密鼓地组建总产值达10亿元的食品饮料集团、医药工业集团这四大企业集团。年内,县上力争使化工和纺织两大企业集团建成并投入运行,切实发挥出集约经济的优势和效益。
三、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营造一支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企业家队伍
企业办的好坏,关键在领导班子,核心是企业一把手。一个好的班子可以使一个亏损大户变成盈利大户,一个不好的班子可以搞跨一个优秀的企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城固已拥有了一支讲政治、懂经济、会管理的企业家队伍,涌现出了象全国轻工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人大代表张帆,全国纺织工业务动模范李润福、全省农业科技优秀企业家王奇等一批能带动全县经济发展的“排头兵”、“领头雁”,但就其数量、层次来讲,还远不能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今后,我们还要在这方面下大功夫,认真贯彻《关于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的意见》,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强大的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宏大的企业家队伍,加快两个根本性转变,促进城固经济健康高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