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谒鲁迅故居

2023年09月16日

文/杨焕民

绍兴市中心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街——鲁迅街上,座北朝南,临街有幢古旧的朱门青瓦房,门前一方座碑上镌刻着四个黯金大字:鲁迅故居。

我们怀着对先生的敬慕之情走进前庭,但见厅内空阔无物。仰观屋宇,房檩飞架,密椽排空,四角结构浑然如堂殿,木物一色赭红。显然,这是周家早先曾经阔起来的老大见证。稍伫片刻,经右侧门外一条长长的狭道进入二厅,靠西有间木格红楹的厢房,就是先生的寝室了。

先生的寝室门朝东,北墙中间开一木格方窗,虽然是冬日的正午,光线仍不太亮,屋内弥漫着一层朦胧的温馨。先生的雕花寝床放置南边,寝床外粉红色的帐幔低垂。透过帐幔,依稀可见褥单平展展的,有两床红绿锦被整齐地在床头叠放。屋中间有张古色古香的方桌,桌旁伴几张背椅,就是先生读书、会友和思考问题的地方了。整个屋子,除了这几件必备的家什,再也没有其它的奢侈品了。这间屋子,很可能是鲁迅为了孝顺母亲,违心地和一个朱姓女子“结婚”的新房。鲁迅十八岁离家赴南京水师学堂前和母亲同居于此,一九O九年从日本回国在绍兴高等师范学堂任教期间也居此间。在绍兴故居,先生虽然没有什么著作问世,却为他后来的文学发韧作了必要的思想储备并打下了深厚的生活基础。在那“风雨如磐闇故园”的艰难岁月,先生就是在这冬天阴冷不见阳光、夏天闷热潮湿的斗室中,或是低眉敛首,在窗下缓缓踱步,做良久沉思,或是临桌而坐,在烟斗的氤氲里与友人侃侃而谈,共划未来。先生虽然离开我们已半个多世纪,可是我觉得先生似乎离去并不遥远,屋内仿佛还散发着先生的温馨,桌上似乎还沾着先生的油汗。

与鲁迅寝室对角相望的那间门朝南的后屋是鲁迅母亲的卧室。按里尊外卑的国俗,这恰是先生长辈合适的居所。不过两间屋门挨得如此之近,这边咳嗽之声那边清晰可闻,这究竟显示着母亲对儿子的关切还是一种威压就不得而知了。

从鲁迅母亲卧室左边的偏院穿过舂米房和储藏室相夹的过道,就是久闻其名的百草园了。

百草园是个袖珍型的庭院园林。这是鲁迅幼年和祖母夏夜纳凉的地方。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此有极为生动的描述和颇为详实的记载,并载明此园早已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现在重辟此园做为鲁迅故居的一部分,使人大有沧桑之感。现在的庭园西边砌着一座仿痕工拙的低矮的假山台地,台下簇生着一小片枯黄的箭竹;一条小径从南至北蜿蜒台上,台中有座微微拱起的小土桥。这就是园内的全部景物了。不仅看不到那“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就是那“墙根的何首乌、木莲藤、长着小珊瑚小球的覆盆子”一样也找不到踪迹。虽然昔日景物已面目全非,我还是能够想见当年童心烂漫的鲁迅在那红墙下掏蟋蟀、在树下听阿长讲赤练蛇的传说、大雪天在院内奔跑着支箩捕雀的情态……刹时,我觉得,我们和先生更加亲近了,我们和先生更加心心相通了!我们不仅真切地感悟到先生从故园起步,成长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有志青年,进而成为文化革命主将的生活轨迹,而且几乎完全读懂了先生笔下流泻的那些饶有兴趣但却并非遥远的沉重故事。

上篇:没有了
下篇:图片新闻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6-05/18/152922.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