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白
这年头花样翻新的东西也真多。
前几年,大倡“微笑”服务,热闹了一阵之后,凉下去了。结果似乎服务者与被服务者都没有微笑起来,有时候倒看到一些服务者的冷笑,被服务者的苦笑。
去年有人推出“服务忌语”,当时声势挺大。有一个行业的,有一个单位的,也有一个城市的。有的规定十句八句,有的规定三十句五十句。然而一阵热风过去又凉了。现在贴在一些单位墙上或悬挂在服务窗口上的那些“忌语”已被尘封,然而人们时不时可以听到它又从许多服务小姐或先生的嘴巴里冒出来。
今年叫得响亮的是“承诺”。我不知道明年会有什么花头冒出来?相信总会有的吧!
“承诺”这个词儿,比起“微笑”和不说脏说,似乎更文雅些,真好。这或许叫又上了一个新档次吧!
最近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服务小姐不明白“承诺”是什么意思,便问他们经理。回答是:“就是不说假话,说了要承认。”小姐又问:“那可为啥叫承诺?”经理说:“为了简单好记,上边就给起了个新名词嘛!”
请读者朋友别以为这是笑话。我想两千年前的季布老先生九泉有灵(现在有一种很热的气功理论说,人的灵魂不死),闻知此言恐怕要气得半死。他老先生“一诺百金”的作风,他的子孙们至今尚不明究意,岂不令他“长太息以掩涕兮”!
其实,也没大关系。总有人是明白的,而且说得多了,不明白也会变明白的。令人耽心的是,这“承诺”到底能“承诺”多久?“承诺”的是否真能做到?
不是有一句名言叫“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吗?我们中国的许多事情,都很容易一哄而起,容易刮风。也总有一些很善于起浪头的人。只要有谁说出一个新词儿(其实有时也不是新的,还是旧的老的,有的还是祖先或洋人几百年前说过的),便竞相效尤,一时间充斥书刊、文件、讲演,成为时髦货。至于是否真正懂了,那倒在其次。而且炒得最热的时候,味儿也就变了。比如说,现在就有单位这样“承诺”了:今后不再乱收费,不再卖假货,不再用公款大吃大喝,不再随便训人……真是“振振有词”,跟得很紧的。相比之下,过去一贯遵纪守法,老老实实按规矩办事的人,倒显得没有新招数,没有什么新的可“承诺”了。于是“承诺”者们可以上大会介绍经验,上报纸电视风光,甚至还会获得“行动快,跟得上,不断深化改革”典型的荣耀。这个浪头过去了,后边还有新花头,继续赶,他总是不会落后的。
赶紧声明,在下绝不反对提倡“承诺”。讲信誉,重然诺,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思想道德中积极的成份,应予继承和发扬。然而形式主义的花头多了,扎实有效的东西就可能少了。还是多一点脚踏实地的工作好。试问:难道我们订出的工作守则、职业道德、办事制度以及商家们刊登的广告等等,不算是对社会和人民的“承诺”吗?那该叫什么?
承而不诺,便是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