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尼雅古国“浮出”瀚海

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发现一个神秘消失1600多年的西域王国遗址,这一重大考古成果震惊世界。

2023年09月26日

文图/雪城

一个消失了1600多年的西域古城——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尼雅古国”遗址,忽然在“死亡之海”中“浮”出。消息传出,在海内外引起强烈震动。有关人士预测,用不了多久,它将比名震世界的敦煌更出名。1997年3月下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专门派出一支阵容强大的国际考察队,对新疆尼雅遗址进行考察和研究。

对不少人来说还相当陌生的尼雅,为何会有如此魅力?

(一)

翻开中国地图,大西北一片黄褐色赫然入目,这就是举世闻名,总面积33.6万平方公里,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尼雅古国就在大漠南部的民丰县境内。据考证,“民丰”之名是清朝大臣左宗棠所取。当时他到新疆后,见当地百姓贫困潦倒,衣食无着,随取此吉名以期该地富庶。

尼雅古国处在尼雅河尾闾的三角洲上,南北长约250公里,东西宽约7公里。有关专家说,规模如此庞大的古代遗址,在全世界都是罕见的。

据史料记载,2000多年前,汉朝使臣张骞出使西域,当时这里有36个小王国,其中有一个“精绝国”的王国,就是现在的尼雅。《汉书·西域传》载:“精绝国,王治精绝城,户480,口3360,胜兵500人”。唐玄奘从印度取经归来经过尼雅,称其为“王治尼壤城”。他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东人沙碛,行二百余里至尼壤城,周三四里,唯趣城路仅得通过,故往来者莫不由此城焉”。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这个兴盛一时的王国却神秘地消失了。

1901年,尼雅古国遗址被英国探险家、考古学家斯坦因首次发现。当时他曾发现这里有遗址40余处,并发掘到八支价值连城的汉文木简,木简文字是十分精妙的汉隶,与西则后期长沙王家族墓内出土的有着惊人的相似。此外,他还掠走了大量怯卢文简牍,及各种完好无损的丝毛织物、漆器、铜镜、具有键陀罗风格的木器家具、希腊神话中人物雅典娜像封泥等(这些珍贵的文物,至今还藏在伦敦大英博物馆和新德里的博物馆里)。消息公布,国际学术界为之震惊: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竟有过如此辉煌文明!

二)

专家们介绍说,一进入尼雅古国,当时大家都惊呆了。只见沙丘周围散布着佛塔、寺庙、城墙等50多处古代遗址。当年唐玄奘曾经对其有过描述的一座佛塔,远远望去,像一座威严的“人面狮身”像凝视着大漠里的一片死寂。2000年前的房屋依然房柱林立。像这样的价值的古遗址,在世界上极为罕见,《新疆画报》记者杨新才先生介绍说:“尼雅遗址的民居,有着非常鲜明的特点,呈现出‘木骨泥墙’式的房屋建筑形制。它没有石砌或土块砌的房基,完全以木为基、为柱,作为墙及房屋的支柱,编排红柳枝等,内外再抹草泥,在椽与檩之上铺苫树枝与草层,形成房顶”。有趣的是,从民居的规模上,还很容易看出主人的社会地位及贫富之别。

在遗址南部,还残留着数万棵枯萎的胡杨树。尼雅住宅周围不少都有巨树环绕,树干粗大到一人不能合抱。对于复原古环境,这是无可代替的一大自然遗产。

有关专家说,从波涛汹涌的沙海中散落的座座废墟、倒塌的房架、耸立的古桑树、成片的果园等可以看出,在1600年前,这里曾是一个林木茂盛,河流、水泊遍布的田园牧歌式的王国。

他们还先后采集怯卢文军事文件30多件。从另外被发现的数十件汉式三菱形铜镞可以显示出当年金戈铁马,箭雨如飞的战场景象。与铜镞一道的,还有小铁刀、铁甲片等。

更让科学家们兴奋不已的是,他们在考察中还发现尼雅有多处墓地。尤其是,打开一号墓地的3号墓时,棺内情景使在场的每一个专家都为之震惊:只见棺内合葬两人,尸体保存完好。身上盖着以整幅织绵缝连的锦被。锦被色彩斑斓,云气瑞兽间为汉文隶书“王侯合婚千秋万岁宜子孙”,呈十分鲜明的汉锦图案风格。男女主人身边各有一根木杈。男主人的木杈斜挂身前穿着的锦衣、强弓、利箭、刀鞘等物,历历在目。束发锦袋和箭囊中装置的箭杆、镞等完好如初。躺在他右边的女子着锦袍绣鞋,她身穿的通幅大花锦袍上展现出龙、虎、狮、孔雀等大花图案。这位女子头上戴的丝锦凤帽上还系着一条纹饰艳丽的几何纹带,耳垂串珠、金叶,配以红色料珠项链。身旁还随葬着她生前使用过的陶罐、首饰和一面龙纹铜镜。铜镜置于一锦袋之中,取出仍然光可鉴人。陶罐上书有汉文墨书“王”字,字迹清晰。

考古学家在棺木内发现来自中原的丝锦十余种,绝大多数是过去未见过的新品种,幅边完整,色泽如新。令人兴奋的是,尼雅出土的锦与丝绸之路上的另一沙漠古城楼兰的风格上、工艺上,甚至时间上相近,甚至相同。尼雅出土的锦与著名的楼兰美女的锦相近。此外,楼兰和尼雅出土的汉文书都有秦始纪年,说明这两座神秘的古城直到3世纪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令国际学术界最为震惊的是,从这个发掘现场可以看出,上述两具尸体简直是敦煌莫高窟节98号窟壁所描绘的于阗国的国王和王后。因为,该窟中分别绘有《于阗国王李圣天供养像》和《于阗国王后供养像》。尼雅紧挨于阗,在历史上曾是于阗国的一部分,他们夫妇和于阗国国王、王后到底是什么关系?如今这还是个难解之谜。

考虑到棺木保存完好,随殉衣物不朽,墓主人和身份也绝非寻常,而沙漠环境清理保护文物的条件又受到局限,因而考古队决定在对棺木、古尸、文物进行加固,使之保持稳定后,全部用沙漠车运回乌鲁木齐,在保护条件稍好的室内进行比较细致的清理。同前相继出土的保存完好的6具棺木,已全部运回了新疆考古研究所。有关专家介绍,截止目前,室内清理工作仍在进行中。从已清理完的三号墓情况可以肯定,尼雅一号墓地是汉晋时期尼雅绿洲上层统治集团的墓地。这一发掘成果,是本世纪初尼雅考古开展以来,收获最大的一次。这不仅在于出土文物数量巨大,保存完好,而且在于发掘工作是在严格的科学规程上运作的,资料准确、完整,因而所提供的历史文化信息也十分丰富,科研价值极高。

(三)

那么,尼雅古城的“浮”出为何会震动世界?尼雅考古对人类又有哪些重大意义呢?考古专家介绍,三世纪前,在商旅来往不绝的丝绸之路南道上,尼雅是一个虽被内陆包围却又具有国际性的繁华大城市,是连结中国汉王朝与罗马帝国两大文明古国的重要中转站。旅行驼队把中国的丝绸、茶叶和瓷器带到西方,再把欧洲的黄金、玻璃器皿和银器带到东方,同时也进行着思想和文化的交流。在尼雅,人们同时看到了西亚的器皿、希腊的艺术风格、健陀罗的装饰图案、印度的棉织物、黄河流域的锦绢漆器和纸片等。难怪学者们说,尼雅是中国、古印度、古希腊、古伊朗世界四大古代文明,在地球上的一个罕见的交汇点。

新疆考古研究所王炳华所长说,尼雅考古历经百年,目前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比较关注的中心问题之一。现在国内外学术界研究西域、研究中亚史,必涉及尼雅废墟。日、美、英等世界许多国家的专家学者,对尼雅考古都有极大的兴趣。一些国际友人还从考古研究角度出发,资助尼雅研究。

王炳华所长还说,通过尼雅考古,人们可以大大深化对汉晋时期尼雅绿洲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认识。虽然这里不过是沙漠深处的一个小小绿洲,但统治阶级的生活同样是奢华的。丝绸锦缎,如“王侯合婚”锦、龙纹镜等,不太可能得之于商品,而更可能得之于中原王朝的赐赠。“精绝国”与中原王朝存在着相当密切的关系。仅从墓内一件陶罐上赫然墨书的一个“王”字,即可透视出汉文化在这里的深刻影响。

(四)

当年曾显赫一时的尼雅王国,为何会陡然间神秘“消失”?到底谁是毁灭尼雅的元凶?目前学术界对这一难解之谜尚有争论。一种观点是尼雅河改道,尼雅绿洲因得不到水源,“沙进人退”。另一种观点是尼雅长期处于沙漠的威胁之中,生态环境险恶,出于无奈人们只好放弃家园,进行大迁徙,“精绝国”便在大漠上“消失”了。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尼雅遭到了外界的袭击。因为考古学家们从已经解读到的尼雅部分怯卢文木牍中,发现了这样的惊人词句:“有来自苏比士人之危险,汝不得疏忽,其他边防哨兵,应迅速派遣来此。”“苏比士人在四月间突然向且末(今且末县)袭来”,“现来自且末消息,有来自苏比士人之危险,兵士必须开赴,不管有多少军队”等等,这些似乎是一个大人物发给尼雅国王的令人惶惶不可终日的命令。

与此同时,也是根据怯卢文资料判断,除苏比士人外,于阗王国也是一种威胁。尼雅遣址废弃时,不少宅院的房门半敞着或全部敞开,好象主人没有出远门。在一个宅院的门厅里,立着一架木纺车,纺车上还挂着一团未织完的白色丝线,纺纱女似乎是刚刚出门离开;三五成群的宅院内外还散落着大量的铜镜碎片、耳环、戒指、玛瑙珠、箭头、玉器等遗物。似乎这里发生了什么灾难,人们匆匆逃亡,连随身必带的生活用器也来不及收拾;“官府”内许多简牍文书还未及开封、堆放整齐,显然,主人离开得是十分匆忙的。他们把文书、档案放好、盖好,是希望稍后还可以回来进行处理。他们弃家离去,主观上不过是一种权宜之计。如果是因为水流改变、气候改变,导致放弃绿洲,应该是一个缓慢的有组织的撤离过程不会连公文简牍都来不及处理。所以,不少专家据此推断:尼雅古代绿洲是在破坏性社会力量(如战争、动乱)的直接作用下,才逐渐消失的。

也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次重返尼雅,进行大规模考察,将会发现更多的石破天惊的秘密。何时才能彻底揭开埋在沙漠里的这座古代王国的神秘面纱,人们将拭目以待。

上篇:没有了
下篇:秦勇2号坑首期发掘记闻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97/4/1997041905-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7-04/19/214286.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