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市场经济呼唤保险意识

一五种保险现状透视

2023年09月26日

我省的保险业从1980年恢复至今已有16年了。由“人保公司”独家垄断经营的状况已被多家办保险,并相互竞争的局面所代替。保险对寻常百姓来说,也不再那么陌生了。然而,据抽样调查分析,恰恰是知道保险的人数是未投保人数的反比,而真正主动到保险公司投保的还占不到1%,有十之八九的企业财产投保不全和金额不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传统的思想作崇,也有主观的封闭意识在起主导作用。

一、认识误区。许多职工群众,包括众多的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对保险工作的功能依旧认识不够,认为保险就是让人白掏钱,不合算。即使一些买过保险的人,由于年年太平无事,也产生了“花了冤枉钱,划不来”的念头,使之无心续保和投保,甚至脱保。某企业有位厂长,企业投保后,因连续几年没有发生意外事故,故以企业经营效益不佳,资金短缺,无力交保险费为由,把参加保险这一条给“改革”了。后来,由于保险公司业务人员托熟人多次上门宣传和动员投保,碍于面子,这个厂勉强投保了仅占财产总额的5%。1995年8月2日,该厂不幸遭洪水洗劫,使价值上百万元的财产物资受损,结果按投保比例只获赔款14万元。企业陷入困境,厂长后悔莫及。诸如此类的事例,举不胜举。

、狭隘思想。只看眼前利益的小农思想,成为阻碍保险工作在一个单位或一个部门推广的障碍,如今稍有宽余的老百姓,把装电话、驾摩托、买电器、盖新房、搞装修作为一种新时尚,唯独不明白买保险是作为一项特殊投资对个人生活的保障的特殊意义。一位农村保险员介绍说,当地有些并不富裕的农村的农民更是荒唐,不愿接受保险这个真正的“保护神”的保佑,参加保险1—2元的保险费不情愿交,而捐资修土地庙,用于迷信消费,一点不吝惜。结果出了事,遭了灾,又到保险公司要求补交保险费,哀求给予经济补偿。可惜,保险公司爱莫能助。

三、侥幸心理。这部分人占的比例较大。总以为天那么高,肯定不会塌下来;在目前部分企业单位生产经营不景气,职工群众的收入及生活受到较大影响的情况下,存侥幸心理的单位和个人更多。据调查,目前保险除了强制性的社会保障和团体代办保险外,个人主动上门办理保险种类的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的,仅占到1%。就大中城市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来说,投保率比较好的城市仅是20%左右。陕西省铜川矿务局史家河煤矿培训公房和豆芽坑居民区173户621人遭受1995年夏的洪水袭击,造成损失是惨重的,有的家庭的财产被冲得精光,但仅有两户获得了占损失很少比例的2000元的家庭财产保险赔款。

四、习惯依赖。长期在计划经济福利环境中生活的人们,养成了一种无论发生什么天灾人祸都不必犯愁,国家不会看着不管,靠国家,向政府伸手要救济的优越感。由于概念混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在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的情况下,仍然轻视商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险重要补充对个人利益的更大保护作用,即使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在破产、失业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的现实面前,仍然不能正视危机,寻求自我保险。许多人防灾意识淡薄,保险知识贫乏,依赖心理严重。

五、宣传不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保险公司工作还没有做细、做透。从总体上看,宣传工作的管理是粗放式的,封闭型的。宣传内容形式几乎一贯制,宣传效果平平。据对城乡居民的抽样调查,略知保险作用的10%,知道保险种类一、二的有25%;个人想保险而不知保什么险种好的有70%;知道哪些损失可赔偿,如何赔偿有20%、10%;加入保险的人知道到自己履行的义务,享受的权益分别10%、5%;尤其是离城镇偏远的农村不知道保险作用的人更多,自愿参加保险并能主动交费的还不到1%,能说出保险公司名称的有5%左右。

(蔡群宽)

上篇:没有了
下篇:为养老保险“票否决”叫好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7-04/24/214356.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