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宏刚
近年来,各类招聘与日俱增,为企业招贤纳士和为能人施展才华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但大潮汹涌,泥沙俱下。一些人开始在招聘中施展各种招数,弄虚作假,使得招聘鱼目混珠,真假难辨。
借你的脑袋发我的财
假招聘者以高薪、住房等优厚条件为诱饵,抛出精心准备的“试题”,让应聘者心甘情愿地拱手呈上自己辛苦多年搞出来的利研成果或设计方案,然后充分利用,大发其财。如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刊登启事,言称欲在西安开设办事处,高薪诚聘办事处主任。一时间,应聘者络绎不绝。主考官出一道试题,要求设计一批商品房的销售方案。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众应聘者苦思冥想,精心设计,呈上试卷后苦候佳音。不久,报上便登出了该公司的售房广告,其方案与应聘者刘某设计的几乎完全一致。刘某找到主考官进行质问。主考官粲然一笑:“你有什么证据说明这一销售方案是你设计的?”刘某瞠目结舌:所有东西都在人家手中呵!原来,主考官即时该房地产开发公司派驻西安的办事处主任,他玩了—个卑劣的游戏便轻而易举地完成了“艰巨任务”。
更有甚者,一些人以此为发财捷径。他们不断变换公司名称,更换地方,以各种各样的牌号,向前来应聘的人员索取科研成果或方案,然后转手倒卖,大发其财,让应聘者大呼上当,后悔不迭而又无可奈何。这类招聘在计算机软件开发方面屡见不鲜。
扯旗放炮为了知名度
目前,中国广告业空前发展,但由于诸多原因,广告是量多质次:动辄省优、部优、国际金奖等等,再配以明星的忸怩做态或美女的搔首弄姿,让人感到虚假不实。面对这种现状,一些便在招聘上做起文章来。面对国有企业亏损面达35%的数字,“高薪诚聘”的诱惑力可想而知。企业效益不好,还会招兵买马吗?大张旗鼓条件优厚地招贤纳士在某些程度上成了企业繁荣与实力的象征,企业和知名度也就随着招聘广告迅速提高。殊不知,其“醉翁之意不在酒”。
浙江某保健品有限公司曾在上海一些报纸上以“年薪50万元招聘市场部经理”为题刊发广告,全国轰动。众多新闻单位纷纷刊发评论,追踪采访。一时间,这个开张才四个月且鲜为人知的公司一夜间成了知名度很高的“著名企业”。但时隔5个月零15天,一位被招聘者便在电视新闻上,不知所措地向公众宣布了惨遭解聘的不幸消息。这其中的缘由颇令人深思。
抛一只红绣球收一筐钱
在众多的招聘中,相当数量的单位会收取一定数量的“报名费”等等名目的费用,一场招聘下来,收入相当可观。一些人正是利用这一点,虚构公司、集团,诈骗钱财。铁道部某工程局职工周某、赵某利用人们羡慕铁路单位饭碗稳、效益好的心理,私造公章,印发招聘工人广告,骗取报名费达七万元之多,后被公安机关拒捕。
还有一些招聘者招数更绝。某礼品公司招市场营销人员,月基本工资500元,另加提成和奖金,报销车票,发劳保用品。优厚的条件吸引了众多的应聘者。应聘者交了保证金和手续费,经过一番所谓时“培训”后,公司公布了运作力式:所谓500元基本工资,必须以推销3000元产品为前提,并且需自己首先买下来。应聘者这才恍然大悟,但为时已晚。大部分人因无法完成任务,保证金就这样顺顺当当地进了招聘者的腰包。
华美外衣下深藏豺狼心
在诸多的招聘广告中,有一道独特的风景:招聘女秘书。可意味深长的是,相当一部分要求应聘者身材端庄,未婚,只字不提其技能。一位“过来人”不无愤怒地说:那是老板们在为自己招聘情人!
与这类招聘相比,拐卖人口的假招聘更让人咬牙切齿。假招聘者以种种手段骗取应聘者的信任之后,将她们弄到外地贩卖。这类招聘的受害者往往是年轻女性。某职介所绞尽脑汁炮制出一段精彩的广告词:“受广东某公司委托,特招聘具确缝纫、编织等特长的未婚女青年50名,为向应聘者负责,我所签定合同负法律责任,采取到厂先上班后收费的办法。”不知这是“空城计”而上门的女青年被里应外合送到了人贩子手中。
面对招聘中的陷阱,笔者认为,在告诫人们警惕的同时,贯彻实施劳动法规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制已刻不容缓。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切实加强对劳务市场的管理和整顿;新闻媒体要对招聘广告严格把关;上当受骗的人们应依法举报投诉,或向法院起诉。
警惕呵,面对招聘启事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