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才
据科学家的研究说,人的大脑可以储存几十乃至上百亿个不重复的信息,容量之大,汪洋大海也难与之相比。这么多的信息中,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最容易反馈出来、产生情绪和行为的,莫过对故乡的怀恋,这便是乡情了。
诗人把乡情比作深埋在土层里的金子,到了一定时间,就会发出闪闪光亮,虽然俗了点儿,却倒也贴切。故乡孕育了生命,故乡的山水又滋润了生命的成长和盛旺,故乡的每一棵树,每一块石头,每一条田间小道,或许都曾在自己身上发生过一串串动情而难忘的故事。
人对故乡的难舍,还承袭着一种希望的寄托,意志的伸延,生命的继续,精神力量的支撑。因某种社会原因或恩怨关系,人在故乡受到歧视或压抑,潜能难以发挥出来,又不甘沉没,或赌气远走他乡以图展志,或隐忍故里卧薪尝胆苦谋变迁。而现实严酷,光阴不留,也许第一代人壮志未酬身先衰,被时间老人悄然间染白了鬓发,已老迈无力,成为近黄昏的夕阳了,就要将希望的接力棒传给儿子,孙子,企盼“接力赛”在有生之年赛出辉煌,让乡里刮目相看,争上一口气。得几分荣耀与安慰。但是,沧桑更变,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种前人强不如后人强的竞争是漫长的,一代人的成长需要几十年,“接力赛”很难在短时间内显山露水,难以泯灭的希望也因此而子承父训,一代一代传下去,故土难舍之情也就根深蔓长了。
故土之情,是斩不断的流水,永远在心田里流淌;是烧不尽的春草,时时都在冒芽生根。旧时的达官显贵,在外享尽荣华富贵,到了晚年,很大一部分人看破红尘,皆愿脱离嚣烦引退故里,以求落叶归根。就说那些驰骋疆场,杀人如麻的红面勇士吧,在谢世之前,思乡之情,也很让人感动。荆轲去干刺杀秦王的蠢事,自知有去无归,那首壮烈凄切的诀别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也满透着留恋人生,故土难舍的悲壮与伤感;楚霸王一句”无颜见江东父老”,对故乡的愧疚与难舍又是多么割心割肝的痛苦。著名作家孙犁想起故乡来,更是“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人对故乡有感情,如参天大树的根,扎得愈深,便愈离不了供给营养水分,使其枝繁叶茂的沃土。难怪,不少写故乡的诗文那么情真意深。
现代人表述思乡之情,在内容,形式上却有了不同于古人的变化。他们认为,后来者做诗作文,像“举首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上愁”那类成为千古绝唱而流传后世的能有多少?况且,以诗文的形式表达对故乡的怀恋与热爱之情,是否空洞单一了些?对故乡造些功德,做些贡献,不更是千秋永存的热爱么。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耗了多少资财,熬了多少心血,谁也难说个准头,但是,这所高等学府只要在世上存在,陈氏的爱国爱乡精神就会被弘扬下去。故乡人在各自的心里为陈氏树下了永存的丰碑。
社会的变革,给了不少人创造、致富的机遇。一些闯荡商海富起来的明智者,首先想到怎样报效故乡的事,他们捐资办学,修桥筑路的消息也常见诸报端。“希望工程”中,向故乡,向贫困地区伸出支援之手的仁人志士更是难以计数。尤其难得的是,连一些经济上还很困难的人,也念念不忘造福桑梓。城固乡下有位不识字的七十六岁老人张正义,节衣缩食近十年,临终时,将积攒的两千元钱全部捐出,让儿子为地方上修桥。他的美德与精神,子孙不忘。这不也是将要流传千古,境界最高的乡情诗吗?
做诗作文抒发乡情,只是极少数文人墨客的事情,以实际行动和义举,写出最新最美的“乡情诗”,是有德有心者皆能做到的事。故乡的乳汁哺育了我们的生命,故乡的灵山秀水铸造了我们发挥才能和智慧的基础,后来,我们做官了,或者富了,对故乡做些好事,作些报效,也是应该的。说起来显得狭隘了点儿,但总是流芳千古,恩泽大众的功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