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潮
香港的投资活动种类繁多,内容多样,然究其根本,目的不外有三:为名,为利,或名利兼收。
一、为名的投资。在香港中文大学的校园内漫步,你会发现每座建筑物都有其独特的名称,这名称不是国内人们所司空见惯的什么“东1楼”、“教3楼”、“学4楼”,而是“张三楼”、“李四楼”、“王五楼”,均以人名命名。因为这些建筑是这些留名者出资捐赠的。香港振雄机械厂的老板蒋震先生听说中文大学为国内培训科技人员,住宿问题难以解决,慷慨解囊出资数百万元为中文大学盖了一座专用的宿舍楼,并为此楼起了一个他觉得比他自己的名字更有意义的名称。
当然不仅局限于盖楼上,在香港,以个人或财团名义出资设立奖学金、捐献给公益事业、慈善机构等活动的大有人在。香港马会为筹建香港科技大学,一次捐款1.2亿港元。虽然在进行这些活动时,出资者不无例外地要说上一句“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高雅辞藻,可实际上这些举动都不外是对各自名誉的投资,即出钱买名声,投资树形象。因为这类投资项目无一不打上出资者的各自独有的印记。所以,这些项目本身成为投资者的功德碑,以便人们感念他们为社会作出的贡献。
二、名利兼收的投资。在香港,你还常常会看到许多由私人财团投资兴建的大型商场、购买中心,公共设施。由太古集团投资兴建的太古城中心,在超级市场、百化商店、快餐食廊、保龄球场、自然冰场、旱冰场、电影院、电子游戏室、儿童游乐场……包罗万象,应有尽有,极大地方便了附近居民的生活。在港岛与九龙之间,由一家私营财团出资兴建的海底隧道,有效地缓解了港九间曰益膨胀的交通流量,加速了社会活动的运转。投资兴建公共设施,是那些腰缠万贯的老板们另外一种投资方式。这种方式既能为他们直接赢得利润,又可为其树碑扬名,真可谓一石二鸟。
三、为利的投资。其实在香港,不光有钱的大老板们进行各种投资活动,普通市民也大都非常热衷于五花八门的各种投资游戏:股票、赛马、六合彩……种类繁多,目的简单而明确:赚钱。投资一赚钱一再投资一再赚钱……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至于能否成功,除了本身智商外,全凭上帝安排了。这就是香港人关于“钱”的思维怪圈。
股票市场上的喧嚣与疯狂,人们可能早已有所领略。而赛马会的场景,也着实让人叹不观止:发令枪声一响,座无虚席的观众台上顿时人声鹊起,群情亢奋,千人千面,世象万态。
为迎合人们的发财欲望,香港的BP机也随时报告着股票行情和赛马结果。可以说,香港的社会环境为人们和各种投资活动提供了合适的生存温床。正是这些大大小小的投资活动,反过来为香港的社会提供了服务,并对香港的经济繁荣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