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杨牧之与《西安人》

2023年09月28日

文/泥岸

杨牧之在秦川厂当过18年工人。

杨牧之是这样一种人:面对卑鄙和丑恶,他怒目挥拳;面对崇高和真挚,却很容易落泪。外观上的强悍与内心世界的慈善显得如此格格不入,但又十分和谐统一。他是个爱憎分明的人。世俗的浊流把多少有棱角的石头冲刷得圆滑,却无法改变他膝盖与脊梁的坚硬。他不向世风低头,不向风尚弯腰。他有骑士的仗义却无骑士的鲁莽;他有侠客的勇敢却比侠客更富于理智。

知道杨牧之的人都为他的跤艺所折服。然而,他更高的表现却在文学上。对人类精神的关注和对现实世界的忧患,使他变得丰富深邃。他用手中的笔,来呼唤真诚和美好。他像一个朴素的园丁,渴望在人们的心中栽植鲜花和果树。

作为作家的杨牧之,发表过颇有分量的中短篇小说和散文。然而,比起堆积在案头和充塞在抽斗里的大量的未发文稿来,那些被刊出的文字,至多是水面上飘荡的几片浮叶而已。它使我想起海面上的小岛——我们所目睹的小岛,仅仅是露出水面的那一小部分,而掩藏在水中的更多部分,却常常被我们忽略。其实,小岛不小,它博大雄壮,灿烂富足,只是庸常的眼睛无法窥到它而已。

应浙江人民出版社之约,杨牧之写出了随笔散文集《西安人》,从而使他的名字与肖复兴、阿成等知名作家并列在一起。《西安人》现在已在全国各地的书店书摊成为风景,尤其是古城西安,人们对它更是津津乐道。灵秀的文笔,如涓涓的流水;飞翔的思绪,仿佛散漫的闲云;真实的故事,宛若刀削斧砍的巨石;凝重的思考,像沉沉的暗礁。轻松与深沉相得益彰,纪实与议论水乳交融。不时透出的幽默,如点点莹火,飞起飞落。

杨牧之并非土生土长的西安人。幼年随父从苏北迁居西安。于是,古城的文化氛围薰陶着他,古城的风土人情同化着他。他的血脉与古城的血脉相通,他的情感与古城的情感相溶。他说着地道的秦腔,吃着陕西风味的饭菜,浑身散发着秦人的剽悍与忠厚。他写西安人,既带有外乡人的冷静客观,又有本土人所具有的熟稔与亲切。在他的笔下,我们既能看到素砖汉瓦所蕴含的文化韵味,又能欣赏到现代西安城的绰约风姿。各具形态的西安人缓缓走来,各人在人生的舞台上表演着自己的戏剧——巫师在摇头晃脑,闲人在忙着“扎势”,劳动者在默默劳动,艺术家在挥霍无度地展示自己的技能,武艺高强的隐者含而不露,美丽的姑娘和英俊的小伙子惹人眼目。行文亦庄亦谐,忽急忽缓,如协奏曲,在葡萄架下鸣响。其中,有热情的赞美,有真诚的批评,有作为西安人的自尊与自豪,也有“怒其不争”的哀叹,更有拳拳之心般的祝愿和期待。读《西安人》,也就是读西安人,栩栩如生的面孔,无遮无掩的灵魂,尽情呈现在读者面前。可以这么说,这部书是西安人色彩斑斓的性格画卷,也是西安人千姿百态的灵魂展室。

杨牧之永远不满足自己。他对自己不怎么畅达的命运没有过多地抱怨。他沉默着,像一座火山那样,在忍受着自己心灵的燃烧。

杨牧之,1947年2月生,江苏省睢宁县高作镇人。11岁到西安,就读于西安交大附中、西安第一机械工业学校。用30年的工厂生活体验,写了不少关于工厂生活的作品,成为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

上篇:没有了
下篇:寻找你头顶的阳光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97/5/1997051003-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7-05/10/220712.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