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野
60年前,鲁迅先生以“人生识字糊涂始”为题著文揭露了那时的一股不正之风。而如今呢!
越来越多的现状让我们担忧,不规范的语言文字不但侵蚀着莘莘学子,也有损于中华文明的尊严。
高校汉语“狼来了”
出现100余处错误的六篇千字短文,居然出自名牌高校大学生之手——这多少有些天方夜谭的味道。
但这却是一个铁的事实。
去年7月下旬至8月初,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及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学生组成“黄龙”大学生记者团,到全国著名抗战故地进行实地采访。《人民日报》华东分社得知这一消息后特意约请他们写下自己的采访所得,并拟以专版的形式集中发表。但编辑们没想到结果却令他们大失所望。在8月中旬编辑部收到的13篇稿件中,仅有少数几篇字迹清晰,文笔稍微流畅,其它各篇不是语句不通,就是错字连篇,抑或通篇毫无章法。其中6篇习作竟有100余处错误,甚至有一篇文章全文只有“的”而不见“地”、“得”。虽经编辑小心翼翼地纠错,一不小心仍被校对人员找出10处漏网之“鱼”。
“成语新编”的困惑
中华古国源远流长的文明史,造就了许多流光溢彩、寓意深刻的成语。然而,现代商战中的成语却常常惨遭肢解,面目全非,摇身一变成了别出心裁的广告用语。
“合情合理”变成了“盒情盒礼”(月饼广告);“其乐无穷”变成了“骑乐无穷”(摩托车广告);“别具一格”变成了“别具一革”(皮革制品广告);“十全十美”变成了“食全食美”(餐馆广告)。还有“无微不至”变成了“无胃不治”;“步步为营”变成了“步步为赢”;“别来无恙”变成了“鳖来无恙”……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成语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如果任意地加以分割、肢解,久而久之,汉语便会失去它在世界语言大系中的独特风格。
尴尬的方言
有一家牙医,医生只会说粤语。有母子俩来看牙,他操着粤语味普通话:“看齿吗?哦,你妈大嘴巴呢。”顿时,惹出了一场争吵。后来由于有位能听懂粤语的病人的到来,才给他们解了围,原来医生只不过想让小孩张开嘴巴而已。
宁波人向北京记者介绍宁波城市建设的经验时说:我们宁波经济的发展,“一靠警察,二靠妓女”。记者们愕然。后来才知道是方言,其经验是“一靠政策,二靠机遇”。
方言的尴尬,尴尬的方言。
如今,市场经济的确立,使广东经济迅速腾飞,于是粤语在全国渐渐流行起来。日前陕西省体育馆举行的“中国流行音乐新势力巡礼”演出,流行音乐的大腕儿都来了,他们的演出有一共同点,就是都讲清一色的“粤味”普通话。
更有那许多广东版的报纸,什么“讲哩予”、“母猴一洗”之类的文字充斥字里行间。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开放的大都市里,青年人张口就是“OK”、“BYE”、“GOOD”等外国“方言”,而“好”、“再见”之类常用汉语却难得一闻。
还有市场上出现的许多身份不明的商品、产品名称、生产厂名和厂址都是“洋方言”,让人搞不懂到底它们是何方人氏。
这些不规范的语言纷纷呈现于都市,已严重地损害了祖国语言的形象。
亟待正本清源
1996年初,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听取了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的汇报后指出,语言文字管理要尽快纳入轨道。
日前,关于中国语言文字的立法也在紧张制定之中。与此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语言应用管理条例》将先期出台,其主要内容为:一是大力推广普通话,二是加强规范社会用字,三是加强计算机用字管理。
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不注意提高文化品位,规范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文字,轻则闹笑语,导致一些不应有的矛盾,重则会影响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切不可等闲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