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侯
当年赫鲁晓夫在联合国大会上用鞋敲桌子的故事早非什么新闻;孤陋寡闻的我,前不久从一篇文章中得知,赫氏用来敲桌子的皮鞋,原来是从邻座一位正打瞌睡的某国外交官脚下“顺手牵羊”来的。事后,为了平息对方的愤怒,赫氏提出每年寄赠一双皮鞋为谢。果然,这位外交官每年都会收到这份制作精美的礼物。这倒罢了。令人不解的是,赫鲁晓夫垮台后,这鞋依然照寄不误,直到前苏联解体为止。从这件小事上,亦可见前苏联机械僵化官僚体制之一斑。之所以想起这个故事,是因为日前听了一件怪事:某国企的一对夫妇十几年前便去了海外,但不知根据什么规定,该企业仍照发工资,连年底的什么救济金或福利待遇也一点不少(当然是由人代领的)。笔者闻之,错愕之际,真是感慨不已了!
感慨之一,都说国企效益低下,然这样明显的漏洞任其存在,其经济效益怎能提高呢?其实,在时下不少国企中,只要认真清理一下,即不难发现不少职工早已不在岗位上,或下海做生意,或外出去打工,或在家搞自己的事情。令人奇怪的是,这些人的工资甚至奖金,却大多仍照发不误——只是进入了车间的小金库,不消说,这种“吃空名”的现象越多,对企业的涣散力则越大,也造成企业管理混乱,从中滋生出一些乌七八糟的事情。
感慨之二,虽然不少人都意识到这件事不那么对劲,毕竞企业不是慈善机构,但遗憾的是,没有哪位领导认真重视,解决这一问题。这真是应了那句调皮话:世界上最便宜的钱,是公家的钱。
其实,眼下所谓“公家钱”已然不存在了!企业的所有支出,实际上都是企业或职工自己的。直接承担后果的,难道不正是企业自身和职工么?
原因似乎很多。从我们陕西这块文化热土上看,愚以为,恐怕亦与我们碍于种种人情味,狠不下心下不了手不无关系吧?须知改革既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革命,如何冲破某种文化障碍,加大改革力度,便少不得要经过一番心灵磨砺了。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