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谦
教育是个大话题。我想说的是关于孩子的教育这个小话题。话题虽小,问题却不少。
就说我,做父亲的自豪还没体味过劲,教育子女的重任便压得人欲死欲活。特别是最近一两年。本来,孩子上个小学并不是件什么了不起的事,我自己也是从这条路上走过来的,偏偏孩子今天处在一个竞争的氛围中,先是选学校就让我求人求得尊严扫地,选一个又一个,各个方面比较,最终才完了这第一课。原以为,就这样了,上就是了。谁想到,这仅仅是诸多麻烦事的开始。周围的孩子们学钢琴、上艺校、练书法、读奥数,花样多得不得了。一开始我还沉得住气,不太管它,慢慢就不行了。朋友来了给你讲大道理;学校的老师给你谈小理由,最头疼的还是老婆烦你。其实我也知道,大家都是一个目的,让孩子从一开始就占据一个好的地势,以利于将来参与竞争。不知怎么,我就是觉着于心不忍。眼见得上小学,书包已能压弯小腰,每天朝七晚九,没有一点玩耍时间,我怎么还忍心再给她不断加压呢?
这种情形倒也逼我对这个问题多了一分心思,多少思考了一点。后来我就想到了孔子。我发现孔子的育人态度很有意思。譬如有一次,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闲谈,问学生们的理想,也就是读书的目的。这回个学生分别作出了想当军事家、经济家、外交家等宏愿。本来儒家的学说是一种重事功的入世文化,作为儒学始祖的孔子,应当对这三种回答大加肯定才对。谁知道,孔子却对一个叫曾点的学生的回答非常欣赏。问题是,曾点既不是想当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中的任何一个,而仅仅想在暮春三月,呼朋唤友、轻装出发,下河游泳,在树下乘凉,然后一路高歌而回。孔子出人意料地说,曾点的这种想法深合他意。这种淡泊功利的话,出自孔子之口,真令人感慨唏嘘。可感慨之余呢?
其实孔子并不是只说说而已,他本人的做为亦确实如此。几千年来,即便是对孔子顶礼膜拜的人,也对孔子困陈蔡走七国,一生无大为而不解,而不平。按说,读书成材,发挥作用,该是每个读书人最其码的任务。但作为开创儒文化,影响中国乃至东方世界几千年的孔圣人,学通天人,确实一生碌碌啊!难怪有人讥讽他博学而无专长,不堪大用。孔子对此的回答就是:“君子不器”。并且自嘲地解释道:“我就以赶马车为特长罢”。他还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一再强调“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总之,孔子言行一致,而且欣赏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很有点“人本”的意味。
面对孔子这样的“圣”级哲人,我很受些教益。为什么一定要强求人生要怎么样呢?难道人生只有做到怎么样才算真正有意义吗?再说了,就算我们强逼着孩子,超负荷地学东学西,按照我们心目中的流行的标准,去设计要求塑造他的一生,他也未毕就能学出个什么呀!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其实也不少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还是孔子有先见之明,也认识得深刻。
人,只能活一生,也只有一个童年。孔子对于教育,人生理想的识见和行为,确实可以当成我们的一面镜子。我们还是让孩子们按照自己的天性去自然的成长好。救救孩子的现代版注释就是还幸福健康的童年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