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笑点”抓不住“焦点”

——相声与小品双向交流的困惑

2023年09月28日

文/鲁民

近两年,相声的小品化和小品的相声化,使两种曲艺形式陷入十分困惑的境地。

小品原本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往往需要配置道具,讲求情节,注重演员的动作形体,一般在情节中寻求“笑点”,“笑点”中蕴含哲理。小品在电视屏幕上火爆起来不过几年的光景,它一出场就借助了相声的语言表现特征,主动接近相声。如赵本山、蔡明、潘长江、宋丹丹演的小品带有浓厚的“东北味”,表演中在方言里找幽默让人乐起来。相声的艺术年轮较小品要多好几圈,是一种侧重在语言技巧中寻找“笑点”的传统艺术,曾是听众或观众喜爱的艺术形式。由于演员的青黄不接、创作力量的贫弱、传媒的变更,加上小品的冲击,仅凭嘴巴“干说”的相声因此黯淡下来。于是,相声开始接近小品,创作者在表演技巧、舞台的效果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如将传统曲目编成相声电视,推陈出新,倍受观众青睐。可好景不长,相声电视因受作品题材限制,难以发展。与此同时,小品的命运也不佳,一些作品也变成了油腔滑调、哗众取宠的“斗嘴”艺术,有的蜕化成“狗扯羊腿”的闹剧。相声、小品的双向交流,只是表演形式的单一交流,有的曲目干脆就叫“相声电视”,毫无实质性内容。因各自在题材上、创作方式上未有突破,使彼此失去了固有的艺术本位。“笑点”倒不少,却抓不住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就没有感染力;没有感染力的艺术自然就没有生命力。当今曲艺界的景况是:相声没几个人说,小品人人会演。一时间,相声演员口角生锈,排练场蒙尘,创作队伍奇缺,令人担忧。而小品表面看来颇为繁荣,演员多,作品多,观众也多,只是精品愈来愈少。由此看来,形式上的双向交流未能给相声、小品注入活力。

相声、小品是曲艺中最为璀粲的双葩,唯有返朴归真,在队伍的培养和创作题材的拓展方面做文章,以“真、善、美”的内容铺底,用“新、活、巧”的方式交流,才能走出困惑,重放异彩。

上篇:高考临近家长莫误导
下篇:名牌商标面临“姓”骚扰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97/5/1997052406-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7-05/24/221020.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